T-24是苏联于1931年生产的中型坦克。该坦克仅生产了24辆,且从未在战斗行动中被目击到。这是位于乌克兰的哈... [详细]
西德青年驾驶民用飞机飞抵红场一事震惊了全世界,苏军尽管锁定了这架飞机却顾忌政治影响未能采取武力行动
到了80年代,苏联在冷战中已经开始渐落下风,国力的不足让它在对外的很多行为态度也明显软化。特别是1983年发生了苏军击落韩国波音-747民航客机的事件在国际舆论上影响很差(冷战结束后,俄军方人士称在调查中发现客机实际上属于伪装的侦察机)。克里姆林宫为此专门下令军队对他国飞行器的判断和应对必须极度谨慎,不许在未判明目标有军事目的的情况下攻击他国入境的民用和体育飞机。于是,1987年又发生了西德一架民用轻型飞机途径芬兰、爱沙尼亚等地直飞莫斯科并降落在红场广场的事件。当时苏军雷达系统早已监视着这架飞机的动向,空中战机和防空导弹也随时待命,然而军方却不能违背政治高层不许开火的严令。结果事件发生后,给全世界造成了苏联防空系统存在严重漏洞的错误印象。最后苏联军方反而变成了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替罪羊,国防部长和防空军司令等高官被撤职了事。
著名的“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但苏联军方、官方都对此采取非常低调的态度处理
要说冷战后期苏军对他国侦察行为做出的最激烈反应,那当属在1987年的“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当时一架隶属挪威的P-3B型反潜巡逻机在执行对苏联方面的侦察任务中遇到了苏-27战机的拦截,而在对决中苏-27曾飞行到P-3B的下方,用垂直尾翼切开了P-3B的发动机舱使其受伤一事。西方媒体一般称此事件反映出苏军飞行员的愤怒与飞行技巧云云,但在苏联军方自己看来却恰恰相反。这起事件被看做一次偶发性的空中碰撞事故,事后那架苏-27的驾驶员被进行停飞处理并调任他处,而那架苏-27也被刷成别的编号以掩人耳目。可见,苏联官方、军方对这起事故完全没有任何自豪的意思。尽管这一事件在事实上确实很给战斗民族长脸。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