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甘系统左轮手枪是1895年,由比利时工业家莱昂·纳甘为俄罗斯所研发的7发双动式左轮手枪,发射7.62×38毫... [详细]
“致远”接下来的行动为今人所共知的版本是:重伤的“致远”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希望与这艘日本联合舰队最精锐的舰艇同归于尽,依据是邓世昌在决断的时候曾说“倭船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邓管带有此“击沉‘吉野’”的动机,而当时据称“致远”的炮弹储备业已耗尽,那么不少研究者就想当然的认为“致远”冲出的目的是为了撞沉“吉野”。参加过海战的洋员马吉芬也宣称:“该舰(指‘致远’)的管带是最为英勇甚至有时有些顽固的邓世昌,他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所以在历次表现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中表现的场景都是“致远”勇撞“吉野”的镜头。 不过,笔者认为,仅仅凭借邓世昌要击沉“倭船‘吉野’”,就将“致远”冲向日舰理解为“撞沉”明显有点想当然了。根据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考证:根据北洋海军小队乱战的战术,贴近敌舰近战邓世昌此举应该被解释为尽量逼近敌舰,在本舰油尽灯枯之前向“吉野”等军舰发射鱼雷来达到“同归于尽”的目的。况且参照“致远”的姊妹舰“靖远”的弹药消耗率,就算邓世昌猛打猛冲,也不大可能出现在激战两个小时后就把数百发大中口径炮弹(致远级军舰约能携带210毫米炮弹150发、150毫米炮弹200发)悉数打光的情形。所以,让邓世昌作出拼死一搏的原因无疑还是本舰不可救药的伤情所致。
目击者 “致远”向第一游击队发起攻击的全过程被中日双方和第三方所目击,虽然有所偏差,但基本能描述出致远舰的最后时刻—— 日本海军军令部在回复“三景舰”总设计师——法国人白劳易有关甲午海战诸多问题的信函初稿对“致远”舰的最后行程是这么描述的:“午后2时30分许,‘致远’后部起火,3时许,向右舷倾斜,其左舷螺旋桨一半在水面上旋转,仍继续航行,午后3时30分许,向右舷倾覆沉没。” 而在正式稿的回复白劳易函中有所修正:“‘致远’午后2时30分左右起火,3时30分左右明显向右舷倾斜,仍然继续航进,至33分沉没期间,可看到其螺旋桨仍一度在水面上旋转。”虽然时间有数分钟的偏差,但是致远的最后时刻勾勒得十分清楚。
作为当事者,身处第一游击队的“高千穗”号巡洋舰提交的报告则简单得多(一游其余三舰的报告大抵如此):“下午3时25分,2桅1烟囱的敌舰(‘致远’或‘靖远’)向右舷倾斜,仍然继续航进。3时30分沉没。”之所以如此简单甚至含糊,陈悦先生认为盖是因为第一游击队四舰此刻都在向这艘不要命的中国军舰拼命射击(鉴于日方记录海战爆发前已将鱼雷大部分抛入大海,所以影视作品中日舰向“致远”发射鱼雷的场面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倾泻的弹药甚为密集,下濑火药激起了大量黄色的瓦斯烟雾显然阻碍了战场的能见度,以至于第一游击队的四艘巡洋舰都未能目睹“致远”舰沉没的清晰过程。 在北洋海军方面,在“定远”上的洋员汉纳根目睹了“致远”冲击的全过程,在战后提交的报告中写道:“‘致远’与‘经远’全力冲向日本游击队,此辈可谓勇敢,其行为可谓锐意果断。‘致远’号计划对敌舰进行近战,‘经远’号亦然,此二舰真不愧为姊妹舰。然而尚未抵达日本(第一)游击队,因遭日方舷炮猛烈射击,‘致远’沉没,‘经远’燃起大火。”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