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骨峰,北朝鲜西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山头,但由于在这里发生的事情被一位中国作家写成了通讯,所以中国很... [详细]
梵蒂冈尚未与中国正式建交
梵蒂冈是唯一一个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中国政府对与梵蒂冈改善关系的立场是:梵蒂冈必须断绝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梵蒂冈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以宗教事务为名干涉中国内政。中梵双方早有建交的意愿,可是谈来谈去,至今尚未取得任何成果,原因何在?
梵蒂冈已经明确表示,一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达成建交协议,可以随时把驻台湾的代表调驻北京。目前,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大陆的主教任命权。梵蒂冈认为,主教任免历来属于教会的权力。政府无权干预。而“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则坚持,自己拥有在中国大陆任命主教的权力。中梵双方的立场截然不同,争执不下。对于中国而言,主教任命权属于国家内政,属于国家主权,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绝不让步。而本笃十六世则指责中国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甚至我方任命的主教,梵蒂冈威胁要开除其教籍,导致双方当关系恶化。
对北京来说现时存在两大阻碍:梵蒂冈与台湾地区尚存“外交联系”,以及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早前在回应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的讲话时时称:“中国政府愿意发展同梵蒂冈的关系,前提是梵蒂冈切断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同时避免以‘宗教之名’干涉中国内政”。
矛盾起始:中国、罗马之间的“礼仪之争”
中国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罗马教皇曾经向蒙古帝国派出使臣,企图劝说蒙古人皈依基督教。元朝灭亡之后,关系一度中断。利玛窦于1601年来到北京,1605年主持建造了宣武门大教堂。他博学多才,向中国人介绍数学、几何学和力学等科学知识。他苦读中国诗书,深入钻研中国传统文化,穿汉服,提出传教要“入乡随俗”,使用汉语举行宗教仪式,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起初,传教活动也进行的比较顺利。如果罗马教皇遵循利玛窦提出的原则在中国传教,天主教在中国绝非今日之局面。
然而,天主教内部却产生了所谓“礼仪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翻译“神”的称谓和如何对待中国传统习俗。利玛窦认为,对于“神”的称谓,除了用“天主”之外,亦可称“天”或“上帝”并且同意中国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传统习俗。而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祭祖、祭孔属于偶像崇拜,违反《圣经》规定并派人到罗马教廷控告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
1700年(清康熙39年)康熙皇帝介入。他严正指出,祭祖、祭孔属于中国传统习俗,不属于宗教活动。1704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中国教徒举行祭祖、祭孔等活动,禁止把“上帝”和“天”作为“天主”的别称并派特使来华谈判。1706年教皇特使铎罗声言,他来华的使命是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康熙皇帝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属于干涉中国习俗,派人将铎罗送往南京暂住并下令驱逐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同时派使节前往罗马谈判。1707年,铎罗无视康熙的旨意,在南京宣布教皇禁令。于是,康熙下令把铎罗押往澳门软禁并降旨:“谕众西洋人,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之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
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重申1645年的禁令,违者以异端论处。康熙帝大怒,下令拘捕传教士并禁止传教。1719年,教皇又派使团来北京谈判,康熙拒不接见并斥责说:“尔西洋人不解中国文字,如何妄议中国道理之是非。”“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于是康熙下令逐客。罗马教皇被迫让步,于1720年宣布“八项准许”,同意中国信徒举行非宗教性的中国礼仪。康熙下令只准许尊重中国礼仪的传教士居留中国并禁止公开传教。一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销了有关礼仪的一切禁令,为这场持续了300多年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