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作战图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1年 4月22日~... [详细]
记者在网上检索微信截屏显示,该生曾在朋友圈发布“阎步克这种人,也算有点水平,唯一就是名高于实”等言论,同时还在微信发布评论劝告学弟研友“千万别来我校,现在让北大来的垃圾老师毁了牌子。”
郝相赫在朋友圈的言论
孙家洲教授
人大历史学院官网显示,孙家洲系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涉及的韩树峰系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另据北大历史学系官网显示,阎步克系北大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宣布断绝师生关系 该还是不该?
对人大教授申明断绝师生关系的做法,很多人认为是意气用事,是小题大做,而对学生的言语挑衅某些学者的行为充满同情,认为今日之师生关系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学生的做法证明了该学生的勇敢和不同一般,其学术或“前景可期”。
教授可不可以自己来断绝师生关系,那是有关规定的事;该学生是否因其日后“有所成就”而留下一段“学术佳话”,那是未来的事。但从多数公众舆论对学生的同情和对教授的指责看,恰恰反映了当下普遍流行的“人才观”以及师生关系某种程度上的错误认知。
权威该不该受挑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如何挑战却反映了一个人的“私德”: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论争,还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泄愤,这两者大有区别。对学术的争论不应该以牺牲文明为代价,郝相赫作为一名研究生,他的过激言语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文化人不等于文明人。
郝相赫作为学生,既拿不出“批评”的学术实力,也看不出“批评”的学术诚意,有的只是偏激和不负责任的话语,如此“德才均无”,且一而再再而三,也难怪教授“忍无可忍”了。
育人先育德,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才远胜过重德,有德无才往往被认为是老好人式的无能。这恰是当下普遍流行的“人才观”。在这种“人才观”的指引下,学校和家长很容易只看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人格的塑造和待人接物等习惯的养成。
与错位的“人才观”一脉相承的还有师生关系某程度上的错误认知。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道尊严”等观念日趋式微,取而代之的的是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本没有错,但如果以剥夺教师的尊严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近年来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不尊重老师甚至殴打教师、侮辱教师的事件着实不少,这不能不说是“矫枉过正”的另一种悲哀。真正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才对,在此基础上的批评即便稍有过分也是可以理解谅解的。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对上述的那位学生一棍子打死,年轻人终究有犯错的权利。但透过此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当引以为戒的。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