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 李舜臣在鸣梁大败日军
李舜臣即派水师反攻,以13艘战船击沉日船31艘,击伤92艘,日军阵亡高达8000人以上,朝鲜仅阵亡34人。[详细]
依兰失守,李杜苦心经营的被服粮草、武器弹药以及修械所全部落在敌人手中。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左路纵队的第二旅旅长刘万魁内讧兵变,杀害了李杜的爱将马宪章,致使部队元气大伤。六七月间,前方各部相继失败,冯占海率部南下,杨耀钧、邢占清也率残部撤回勃利、八面通。这时,李杜所率部队已到了“兵不满千”的地步。在严重的挫折面前,有些将领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脱离部队,当了逃兵;有些将领如丁超等人则暗中盘算,阴谋投敌,李杜处于极度困难之中。
熙洽等一些汉奸对李杜劝降之心不死,以为有机可乘,4次派人说降李杜。日军首脑深知劝降李杜这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对其统治东北的重要性,也加以威胁利诱,企图迫使李杜就范。李杜针锋相对,当众揭露敌人的阴谋,痛斥游说者。为了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李杜在致北平救国会的电文中,郑重宣誓:“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决无降敌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1932年《救国旬刊》)。
与此同时,李杜冷静地分析了严酷的现实,他认识到要抗日到底,首要是把部队的士气再次鼓动起来,他对将士们说:“梨树镇乃吉林省大矿区,易筹军饷,又南依中东路,地处深山区,交通方便,易于防守。”他号召将士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重新组织和发展抗日力量,建立梨树地区武装抗日斗争的根据地。他在给张学良的电文中表示,决心“与护路军通力合作,组织联合司令部,整饬部属,再图规复……为国牺牲,士皆用命,成功利钝,亦所不计”(南京第二档案馆藏档案)。
在1932年“九•一八”一周年纪念日,李杜又发表纪念宣言:“郑重宣誓与国人曰:宁杀敌而死,不苟且全生,民族之生存与光荣,必自奋斗与牺牲中求之”(《吉林自卫军抗日纪实》)。经过整顿,自卫军和王德林所部救国军合作,很快控制了梨树镇、八面通、勃利、林口、绥芬河、穆棱、密山、宁安、敦化等大片地区,发展到7个旅,抗日义勇军武装达四五万人。
1932年,李杜在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的协助下,成立了以李杜吉林自卫军和王德林救国军为主要军事力量的抗日联合军(当时叫反日联合军)。周保中15岁参加“靖国护法”战争,1923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尔后被中共送往苏联进修军事。“九•一八”事变后,周恩来得知李杜将军举旗抗日、保卫哈尔滨的消息,特地把周保中派到李杜身边,协助他进行抗日斗争。
这是东北抗日史上,第一个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抗日联军。李杜为总司令、王德林为副司令、周保中为参谋长。这是李杜将军第一次与共产党人的接触,并结下了战斗友谊。
1923年秋天,日军集中兵力解决了马占山、苏炳文等部队以后,便准备对李杜实行围剿。他们为安全和秘密输送兵力,先后以供应粮饷为诱饵,收买了哈绥沿线的红枪会、大刀会等组织,然后偷偷将大批军队运往宁安、绥芬河、东宁等地。11月下旬,敌人3个师团的兵力对下江地区进行围剿:一路从绥芬河出发,沿中苏边境向密山、虎林一带压来;一路从绥芬河出发,沿中苏边境北进,开始对李杜领导的抗日联军进行围剿。
李杜、王德林、周保中率领抗日联军在宁安、磨刀石、下城子等地分头阻击,节节抵御,终因力量薄弱,后继无援而纷纷溃退。敌人占领了哈绥沿线的重要防地,战局急剧恶化,自卫军的大本营梨树镇也岌岌可危。李杜无奈率部向北转移,准备赴宝清与丁超会合。可是,此时的丁超已接受了伪锦州省长的条件,投降了敌人。此时,派去进关联络的赵毅毫无消息,李杜只好改变计划转向密山,决计撤入苏联境内,养精蓄锐,以图再起。
1933年1月9日,李杜、王德林、邢占清、杨耀钧等人,先后率2000多人由虎林渡乌苏里江进入苏联。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抗日联军就这样失败了,因为它的存在时间很短,所以很多人把他忘记了,甚至研究抗联史的人也往往忽略不谈,但中共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却没有忘记。
周保中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率千余人马,没有退入苏联,而是坚持在国内抗战。后来他的部队在1936年被编入由共产党人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抗日联军(1934年4月1日成立)和共产党人赵尚志领导的北满抗日联军(1935年3月1日成立)联合成立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1月28日成立,当时叫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周保中为第五军军长。
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时,并没有设立总司令一职,这个职务是专门为李杜将军留用而空缺的。
返回关内仍惦念东北抗日前线
李杜将军在1931年1月9日退入苏联后,来到莫斯科,受到国民党驻苏大使颜惠庆的热情招待,在莫斯科住了3个月。李杜将军为了寻求国民政府支援东北抗战,急于回国,不愿在苏联享受清闲,多次找颜惠庆表明心迹。颜惠庆被他的决心所感动,于4月末安排李杜一行人,绕道欧洲回国(因为直接回国有危险)。
李杜将军一行人从莫斯科经奥地利、波兰到达柏林,又来到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巧遇当时正在欧洲考察的张学良。人在他乡巧遇亲人,李杜高兴万分,急忙来到张学良住所拜晤。大帅张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之后,李杜直接受命于少帅张学良,私人关系也密切。当李杜在哈尔滨成立“吉林反日自卫军”并担任总司令时,张学良曾用黄绫子写了委任状,委托流亡到北平的阎宝航、高崇民等爱国人士成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颁发,救国会立即派成员、革命青年宋黎(解放后任旅大市市长、市委书记,吉林省梨树县人)等人奔赴东北,对李杜正式委任。张学良的委任状极大地振奋了李杜的抗日热情。这次相见格外亲切融洽,李杜向张学良汇报了东北的抗日形势,张学良对他抗日的英雄壮举给予了高度赞扬,支持他到南京国民政府寻找援助,并表示如有困难可随时找他,两人恋恋不舍地分手。
然后,李杜又途经地中海、苏伊士大运河、红海、太平洋,到达印度孟买,经新加坡、香港,终于在1933年6月4日回到上海。他受到上海市长吴铁成的热烈欢迎,街上悬挂横幅标语“热烈欢迎李杜将军回国!”“热烈欢迎抗战英雄归来!”
李杜回国后,为了把东北的抗战斗争进行到底,不顾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反对,亲自上庐山见蒋介石,请求拨款援助留在东北坚持抗战的义勇军队伍,并扩大东北抗日游击队,安抚和慰劳撤进关内的义勇军战士及其家属。可是,蒋介石根本不存抗日之念,李杜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他并没有对抗日灰心,决意凭自己一腔热血,发动群众,联络旧部,继续进行抗日复土的神圣事业。他多次派出代表秘密潜入东北,联络和指挥在吉林、下江一带坚持抗战的义勇军各部,勉励和赞扬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与此同时,李杜在上海投入到进步人士所组织的抗日运动中去。他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倡议成立了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李杜就任该会的武装部长。他利用这个身份,终日走访各机关、团体、学校,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抗日义勇军在东北的英勇事迹,并组织各界人士捐款,支援东北的抗日斗争。后来自卫会遭国民党政府的干涉和破坏,被迫解散。
李杜想到张学良曾经说过,有困难找他帮助,于是他找到张学良,要求出兵东北抗日,可张学良迫于蒋介石的压力,不敢违抗命令,有心抗战却无能为力。他终于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他通过上海的地下党组织,结识了冯)峰同志,他的抗日救国之心得到共产党的支持,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
由于李杜目标大,潜回东北困难重重,他决定以出洋考察为名,转道苏联,再潜回东北。张学良暗中支持李杜回东北抗日,并派手下的亲信应德田、赵毅等协助李杜。李杜走访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以图争取苏方的支持;会见美国军政人员,探讨抗日方策;积极联络旧部和同僚,商议抗日计划;秘密派人接近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向共产党征求抗日大计。但是,国民党政府却对李杜回东北抗日的行动,进行百般刁难和阻挠,不予办理出国签证,从1934年秋到1936年3月,整整办了一年半时间,经多方努力,李杜出国的申请才得到批准。他的申请虽然获准,但由于国民党方面将李杜返回东北抗日的计划泄露给日本当局,日本政府向苏联提出抗议,迫使苏联拒绝李杜入境。李杜一行来到巴黎羁留半年之久,仍未取得入苏护照,只好于1936年末从法国返回上海。
周恩来建议李杜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这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建立,为了扩大这支队伍的影响,争取国内各阶层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鉴于李杜将军的抗日经历和威望,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及时向国民党当局举荐李杜就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并在关内设立东北抗联总指挥部。经国民党当局同意后,李杜欣然受命,开始筹建东北抗联总指挥部。
东北抗联总指挥部在上海成立后,李杜将军为了沟通同东北抗日部队的联络,派人在香港、天津等地架设电台,保持与东北抗日部队的联系,他多次公开在报刊上撰写署名文章,热情赞颂东北抗日联军的业绩,并呼吁各界积极支持东北抗日联军的正义行动。其中一篇文章说:“由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惊人战绩,已使日寇的屠杀焚掠建立起的血腥统治根本动摇,今天全国同胞应给以最大热情去援助在敌人铁骑下苦斗的东北军……踏着成千上万为民族而牺牲的东北战士的血迹行进”(《国讯旬刊》)。
由于李杜的宣传,国内各阶层爱国人士积极捐款捐物,支援东北的抗日联军。然而,一向口是心非的国民党当局,虽然公开场合支持李杜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但在背后总是对他的工作进行干扰和破坏,使他的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一怒之下,李杜决定再次返回东北,直接指挥和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他计划通过新疆的迪化(即乌鲁木齐)去莫斯科,然后转赴东北,但受到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的阻挠,打电报“谢绝”李杜进入新疆。李杜返回东北的计划又一次落空。后来又做了第三次努力,由于德国和波兰发生战争,李杜绕道返回东北的愿望,依然未能成功。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