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9高地之战,发生于1952年11月,位于上甘岭西南1公里,参战人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一部第8连,背景... [详细]
在华盛顿智库圈,人们一般认为,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对华相对温和,而有军方背景或从事战略研究的人,对中国则多一分怀疑。“中国显然是在利用美国对华政策的软弱,其过度扩张的外交举动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该明白,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挑战美国,美国有许多办法阻止中国,不要逼美国使用这些办法。”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西古尔亚洲研究中心采访亚洲问题专家萨特时,《记者》记者听到了此次美国行对中国“最直率”的声音。
萨特表示,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美国已出现严肃辩论,只是IS(“伊斯兰国”)、俄罗斯等问题的急迫性让它尚未成为美国外交领域最首要的辩论。在近期发表的学术文章中,萨特称,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对美国的傲慢使后者“惊醒”,增强了华盛顿反制中国的决心。
更多接受采访的美国学者,表达的则是美中“除了合作,别无选择”。在号称华盛顿第一智库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波拉克说,中美之间有太多分歧,未必能解决,但必须被管控。就像奥巴马与伊朗达成核协议,如能得到全面执行,将极大降低伊朗十年内拥有核武器的可能性,但外界仍批评该协议风险太高。可这些批评者能拿出什么替代办法?他们希望没有此协议,任由伊朗为所欲为?难道希望与伊朗打仗?美中之间也是,不论是否喜欢,都已经坐在一条船上,如果不管控分歧,结局一定是相当令人不快的。
包道格认为,“伊朗核协议达成,美中也有很好的合作,但奥巴马政府不向公众说明这些合作,却在南海争端上说得太多,默许美中间各种困难、麻烦出现在媒体上。”
八任美国总统推行的对华政策过时了?没有,“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基于全面敌对假设的中美关系会行得通”
“中国究竟想做什么?”《记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对华温和派还是强硬派,这似乎成了美国学者共同的疑虑。以南海为例,他们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中国睦邻政策十分成功,但最近几年中国似乎不想做“好邻居”了。一些人进而怀疑强大了的中国势必挑战现行国际体系与规则。美国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学者罗伯特·戴利说,中国在西太平洋给美国传递的信号是“让路”,而美国的政策是“我们不走”,这种对立似乎无法调和。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