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川之战是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的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一部在朝鲜北汉江以东... [详细]
我国60年代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就是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基础改编的。但当时的地雷基本上都是各根据地民兵自行设计制造的,并没有制式化,其杀伤效果、可靠性也不尽如人意。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兵工的努力下,地雷这种古老的武器又一次焕发出青春。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各类杂牌武器,号称“万国造”。而在历次战斗中,人民军队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武器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斗争,这也成为了新中国兵工人心中梦魇。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新中国的兵工部门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自行设计制造新式武器的任务。反步兵地雷作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成为重点关注的项目。局限于当时的条件,新中国的兵工部门只能采取仿制与自行设计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1958年,以苏制PMN地雷为蓝本仿制的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诞生,并正式列装部队。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在当时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地雷,其结构简单,杀伤效果好,难以被探雷器探测。该雷为压发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装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由于装药量较大,同时也兼具破坏敌人轮式运输车辆轮胎的功能。
其外观为一圆柱体,全重约为600克,内装200克梯恩梯炸药。除击发装置和起爆管外,雷壳等大部分零部件均为酚醛塑料(俗称电木)注塑而成,成本低廉且便于制造。同时由于大量的采用的塑料元件,被敌人探雷器发现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58式反步兵地雷主要由防潮蒙皮、压盖、雷壳、压杆、击发机构、起爆管和装药等几个部分组成。雷体内横向、纵向各贯穿有一个圆孔,横向圆孔用于安装击发机构和起爆管,纵向圆孔用于安装压杆和压杆簧,其余空间基本上都被装药填满。压盖用一个橡胶制成的防潮蒙皮包裹在雷壳上,为防止脱落和进一步提高防潮能力,还用一条薄钢片冲压成的抱箍固定于雷体上。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