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西征部队妇女团在吉林省勃利县(今... [详细]
再次,此次中国仪仗兵将着第六代礼兵服在红场亮相,官兵平均身高1.88米,将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中国军人用俄语唱起《喀秋莎》,以铿锵演绎柔情,52个俄罗斯阅兵方队齐声喝彩,有人边听边掉泪,有人加入合唱。
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5月4日夜,莫斯科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夜间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伴着军乐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正步踏过红场的青石路。
那一刻,俄罗斯观众沸腾了。
“一开始唱歌,其他方阵的军人和观众就开始鼓掌,很多人也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中国方队国旗手张洪杰说。欢呼,喝彩,随着节奏拍手,伴着旋律哼唱。
4月25日,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12名官兵抵达莫斯科,为参加红场阅兵进行准备训练。5月7日的日间彩排是他们参加的第六次彩排。
护旗手张洪杰告诉新华社记者,这首俄语歌中国军人唱得不容易。不懂俄语,就用汉语标注。学歌用了一晚上,练歌用了一星期。可站在靶场上开喉放歌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这样一首中俄两国民众都耳熟能详的老歌,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