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中日淞沪会战爆发
侵占八字桥一带的日军海军特别陆战队第3大队,向刚刚推进至附近的中国第88师部队进行火力急袭,第88师当即还击。[详细]
从2010年开始,又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庭院改造项目,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照明灯,看上了电视、听上了广播……2006年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牧民安居工程。2013年底,全区46.03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宽敞明亮的新房。目前,西藏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5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2.81平方米。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看到西藏变化的是新居,但更重要的还有人们传统观念和生活的转变。
波密县扎木镇扎木村农牧民旧屋,摄于2006年12月2日。
波密县扎木镇农牧民修建的安居新房,摄于2009年4月1日。
从黑帐篷、石板房到安居新房
一份历史档案记载,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当时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达1000多人……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区群众的住房多为黑色的帐篷、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和石板房,有的甚至住在牛羊圈,与牲畜共眠,“夏不挡风雨、冬不抵严寒”。安居乐业,无居何安?民主改革及自治区成立后,在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翻身农奴盖起了第一批住房。那时人们载歌载舞,彻夜欢庆。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帮助农牧民盖起了第二批住房,那时人们由衷称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时代在发展,旧有的住房又出现了抗震差、面积小、生活设施不配套等系列问题。从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兴边富民”安居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农牧民群众建房成本。从普通农牧民家庭到绝对贫困户,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安居工程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的自愿选择和生活习惯,以最大限度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
“以前我家住土坯房,因为享受了国家的安居工程补贴,才建起了现在的房子。”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曲才村居民巴鲁说。他家的安居房为二层砖混结构,总面积260平米左右。巴鲁建房时还赶上了青藏铁路公路沿线提升改造的特殊补贴政策,他家的房子造价30多万元,共享受政府补贴13万元。据介绍,曲才村82户居民中,目前有94%都住进了安居房。这两年的新增户,也将逐步纳入到安居工程当中。
针对西藏地震灾害频发、农牧区民房抗震设防能力较弱等实际,西藏还投资20亿元对全区农房实施抗震加固和设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以石木结构为基础,采取木板加芯、钢筋、毛石混凝土等结构,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等措施,增强农牧区民房的抗震能力。牧民新建安居房享受国家、自治区、拉萨市三级补贴,安置统一建设卫生院和学校,方便牧民就医、孩子教育等。
与修建住房相配套的就是“八到农家”工程,即水、电、路、讯、邮政、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优美环境到农家。
走进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措杰村,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树木。家家户户安装的水龙头,直通锅边灶台。这几年,措杰村里不仅建起了广场、硬化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对垃圾污水进行了收集与处理,使整个村庄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阿旺热木说:“过去只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外国的农村那样好,特别羡慕,没想到短短几年里,我们也达到了那种水平,要是那些去世的老人们能看到今天的情况,该有多好啊!。”
据了解,“八到农家”有效地改善了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解决了7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农牧民的饮水安全全覆盖;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全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5万公里,99.7%的乡镇和99.14%的建制村通公路,55.13%的乡镇实现畅通。据悉,该工程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在加大力度实施。
旧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正在改变
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得农牧民群众的卫生、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记者在林芝采访时看到,很多老百姓的家里不仅干净整洁,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让农牧区群众洗澡不便成为历史。同时,还用上了消毒柜、消毒液等现代卫生用品。在朗县,几乎家家都用上了冲水厕所,每个村都有下水道与化粪池等,最后都达到了安全卫生处理标准。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內嘶雇A粼�“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自从住上新居后,內诵麓宕逦嶂魅蜗牡缦亩源迕竦谋浠钣懈写ィ�“过去內讼肮弑人以椎呐6啵人业睦掀哦啵衷谠虮人业姆孔幼靶薜煤茫人抑玫募揖吆偷缙鞫啵人易优目蒲幕唷�”同样,山南错那县勒布沟勒乡的村民古如说,“以前我们门巴男人的生活就是打猎、喝酒,现在住上了新房,有忙不完的活计,酗酒的人也少了,荒废时间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
在过去,狗多狗恶仿佛是西藏的一大地方特色。但在林芝的很多村庄却很少见到狗,就连鸡也不多了。问起原因,当地一干部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推进,狗看家护院的功能已经丧失,若喂狗还要花费许多钱财与工夫,邻里串门也不方便。而鸡鸭也都在村里规模化养殖了。
“以前大家在家里养牛养羊,人畜混居。雨天污水四溢,晴天苍蝇、牛虻满天飞。院子里遍地都是鸡屎羊粪,简直是臭气熏天。做饭也是,劈柴火、烧牛粪,生火的时候烟气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西藏日喀则市综夏村村民普珍说起以前不觉紧了紧鼻子。“现在人畜分开,牛羊有专门的养殖户集中饲养。做饭也用上了沼气,方便清洁,家里的空气很清新,待着心里就舒服,过年过节来的客人也多了。”说起“八到农家”工程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普珍眉开眼笑。
家家庭院绿,绿色染万家。走进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二村村民达瓦一家,只见格桑花、栀子花、海棠等各色的鲜花盛开,爬山虎攀援的屋檐下,一对杜鹃鹦鹉在笼中欢快地鸣唱。院中用石子嵌筑的小水池内,几条金鱼游来游去。“以前吃水不方便,养点花一不注意就被牛羊毁了。现在自来水进屋,牛羊归圈,可以安心的种花养花了。”达瓦笑着说。记者观察,拉萨的花市一年四季都很火,爱美的西藏人把伺弄花草变成了休闲与时尚。
借助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对林芝更章门巴民族乡的多旦一家而言,广播电视“村村通”彻底改变了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原来致富的方式不仅仅是种地放牧,还有很多很多。”多旦感慨地说。广播电视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到了知识、走向了文明。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有了到城里找工作的胆量,娃娃们为了“长大看世界”,读书的兴趣浓了,小伙子们想到新的天地开辟自己的事业……
“上网便知天下事,网上不但能购物,还能销售我们县的特色产品,互联网让我的世界更加宽广和精彩。”阿里措勤县的阿旺说。截至目前,西藏互联网用户总数达217万户,西藏广大农牧民搭上信息化快车道,全区逾七成百姓使用互联网,农牧区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超过了65%,牧民骑在马背上上网。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