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9月,在晋察冀1938年秋季反围攻战役中,中国八路军第120师一部在山西省广灵、灵丘地... [详细]
美国频失公允中国放弃幻想
南海问题从产生到扩大历经了几个阶段,虽然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调整,但不变的永远都是美国步步升级、不断介入这一问题的态度。20世纪50、60年代,南海问题伊始,从南海问题的本质来看,这无疑是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还有文莱这五个国家的主权之争。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较量也好、对话也罢,基本上都居于双边层次。即便东南亚国家有意将这一问题放在多边舞台进行讨论,但总体而言这仍是双边的主权之争。而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但正因为其抛出了南海诸岛的“主权未定论”,给南越、菲律宾等美盟国预留了填补日本留下的实际控制真空的机会。
尔后,美国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有所调整,从两方均不予支持的“中立者”,到试图在南海问题中充当“制衡者”,“调停”南海争端,美国更向前走进了一步。只不过,这样一种必须以自身实力为基础才能够承担其的“制衡者”角色,显然并不可能持续扮演下去。在国际社会普遍视美国渐入“后霸权时代”后,其正在努力尝试自己塑造成南海争端“仲裁者”。而自一年前对中国在南海的“填海造陆”表达关切后,美国又开始不满足于完全超脱于南海问题之外,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外交施压逐渐转向军事强硬,积极筹划介入和干预南海争端。当前,鉴于多次施压未果或提议失败后,美国在南海“不选边站”的中立立场已经发生变化,转向实际性质的“选边站”。
从“旁观者”到“中立者”、“制衡者”、“仲裁者”,再到现在的“选边者”,尽管美国一直以秉持公正的正义使者身份频频亮相南海问题角力场,但之于其貌似公允实则偏颇的“倡议”,中国其实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并已充分了解美国无法以公正化、剥离化地视角来看待南海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美国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更是令北京不得不引以为重视。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