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 中美联合部队攻克密支那
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自杀,第114联队联队长丸山大佐率少数残兵逃往八莫。历时三个多月的密支那作战歼灭日军4000多人。[详细]
延伸链条:绿山头富百姓
1、种上“摇钱树”
2014年新年伊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迎来“开门红”。苏木与陕西瑞峰新能源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经济林项目合作经营协议书,组建瑞峰·苏力德经济林林业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在乌审旗打造枣树、核桃树、野樱桃等经济林种植基地。
“我们种植的都是品质好、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并且都种过。”苏木长呼拉图对双方合作充满信心。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在造林树种选择上,不仅注重造林的生态效益,还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大面积推广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杨柴、沙柳、山杏、山桃、沙棘、旱柳等乡土树种和经济林种。与此同时,引进龙头企业,林业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带动当地农牧民种植户增收。
在引进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后,乌审旗以往每年“平茬”后丢弃的沙柳一下子“身价倍增”。牧民乌兰达赖种植了约3700亩沙柳,每年“平茬”下来的沙柳卖给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每吨可以收入350-400元钱,去年一年全家就收入20万元。“今年还新买了一辆小轿车,我计划多种些沙柳,让日子越过越好嘛!”乌兰达赖笑着说。
近年来,我区林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产值达到400多亿元,在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收,特别是在扶持和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了办企业、绿山头和富百姓的多赢目标。
2、林子里做出“好文章”
走进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大甸子村,山谷、河流、农田、村庄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面,野猪、野兔、野鸡出没于林间。植树绿化、采摘种养,大甸子村依山靠林,在林子里做出了“好文章”。
作为“全国生态文化村”,该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单一农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构建了退耕还林、农业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产业等“四大产业体”,先后发展壮大了生猪、大鹅、笨鸡等农户庄园经济,与野生榛子、蘑菇采摘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条件下,大甸子村在退耕还林地间种药材,每亩产值在400元以上。大甸子村的产业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向着林多草多——畜多肥多——钱多粮多迈进。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林木培育、名特优新经济林、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加工制造、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森林沙漠景观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开发出人造板、纸浆、饲料、药品、保健品、食品、饮品、果品、生物质能源等一大批林业产业产品。通过种植养殖,很多地区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延伸森林旅游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3、沙漠“小草”成了“金宝宝”
进入秋季,阿拉善盟阿左旗温棚沙葱种植带头人谢平很忙碌,他大棚里种植的沙葱长势正好。谢平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着账:“一座沙葱大棚仅占6分地,但是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
沙葱是阿拉善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美味。如今这种生长于沙漠中的“小草”,通过人工培植,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的“金宝宝”。阿左旗巴彦霍德嘎查沙葱种植基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将野生沙葱首次进行人工规模化种植,标志着阿拉善盟“沙葱产业”开始逐步形成。全盟已形成254座沙葱种植规模,日产量达3000多公斤,是自治区首个沙葱人工产业化种植、科研和保鲜加工基地。
阿拉善盟将沙生植物产业化作为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推进肉苁蓉、锁阳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1个沙产业科研项目,其中6个项目已完成中试,部分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开发已经取得突破。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