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区1941年夏季战役,亦称冀东区1941年夏季反“扫荡”,是在1941年(民国三十年)5月至7月,八路军晋察冀... [详细]
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8月刊发表平可夫的文章称,中国将在“十三五计划”期间加快反弹道导弹(ABM)的研发与部署。首先,中国将批准通过大型X波段相控阵雷达项目,包括发射两种五枚以上的导弹预警卫星和三枚杀伤拦截弹。其次,中国还将研发激光拦截技术。文章还称,美国在建设陆基拦截导弹方面缺乏资金支持,而中国现在拥有充分的预算用于军事开支,所以中国研发部署洲际反导系统的速度会非常快。同时,中国核打击能力与遏制能力也将同步提升。
文章称,中国的目标不只是中程弹道导弹,而且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有的导弹。此外,中国已经进行了中段弹道导弹拦截试验,并在新疆建设了雷达基地。中国研发反弹道导弹的最终目的显然是为了拦截美国用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起的小规模打击,从而遏制美国挑起小规模核战争的意图。这种思路基本上与美国制定“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NMD,现在称为“GBI”(陆基拦截导弹))的想法一致。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与苏联就非常清楚一旦爆发全面核战争,大规模使用洲际弹道导弹只会使双方两败俱伤,所以这样的核战争是几乎不可能的。然而,核大国从未放弃使用少数洲际弹道导弹对对手发起核打击(核威慑)的想法,迫使对手放弃打全面战争的意图。换言之,还是不能完全排除爆发规模有限的核战争的可能性。这就是美国与苏联在1972年签订《反导条约》的基础。
《反导条约》的作用是确保美苏双方拥有遏制有限核战争的能力。因此,《反导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在某一特定地点部署的拦截弹不能超过100枚。《反导条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应该是所有核大国实施核裁军或限制发展反弹道导弹技术的法律依据。遗憾的是,美国在2001年因“陆基拦截导弹”计划放弃了该条约。因此,国际上再也没有任何条约限制各国发展反导技术。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