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1902.10.1——1986.12.28),男,湖南永兴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 [详细]
《核不扩散条约》没有明确地对这些双重用途活动的合法性进行说明。此类界限的模糊不清,导致了各方对伊朗核项目的多种解读,使得相关讨论进一步复杂化和政治化。
不仅是伊朗的核项目,不少其他国家的核项目也因此引发了不少争议。叙利亚、日本、韩国、巴西等等均属此例。
对伊朗核项目中存在灰色地带的担忧成为正在进行中的谈判的中心议题。比如围绕伊朗铀浓缩项目的应有规模和范围就一直存在重大分歧。
伊核谈判的主要目的是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以确保伊朗不会在其民用核计划的幌子下发展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和能力。但国际社会还没有就这些重要规则的内容达成一致。
既然具体规则不明确,再加上不同国家又存在不同的情绪和威胁认知,那么相关谈判的政治化倾向就难以避免,各方长期难以就核扩散问题达成共识就不足为奇了。
将来针对伊朗核项目所形成的这一系列规则将会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些方针被国际社会接受之后,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为国际准则。这些国际准则就会被用来应对其他可能具备双重用途核能力的非核武器国家。
日本就是一个令中国担忧的典型案例。日本具备先进的核燃料循环技术;积累了大量可以用于核武器的核材料;
日本执政党高级政要关于日本潜在核武器能力的高调论述等等,都让中国不安。展望未来,更多的国家可能会陆续迈向核门槛,这其中可能就有与中国关系不睦的国家。比如越南正在积极地进行核能发展计划,菲律宾也有可能照此行事。
如何维护有章可循的、统一一致的核不扩散政策,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曾多次谴责美国政府处理中东核危机的方式;
国内专家也认为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的双重标准,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