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 [详细]
这几组数据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军队在近代以来几场主要反侵略战争中的表现,揭示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军队在沉沦堕落中蒙耻、在屡战屡败中觉醒、在殊死抗争中奋起壮大的历程。近代以来,中国军人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作战对手一个比一个凶残,野心一次比一次膨胀。但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却越来越顽强,给对手带来的打击也越来越沉重,直到在全民族抗战的决死战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面对强敌,敢不敢决死一战,是对一支军队血性的拷问。同样残酷的战场,血性不同,结果迥异。恩格斯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如果面临强敌,没有“临敌不怀生”的血性,就不会有敢于亮剑的勇气,也不会有“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结果便是,战事未起胜负的天平就已倾斜。相反,那些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例,无不是将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结果。
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战争中,从最初一战而溃到最终“血复河山”,这是一代代中国军人用鲜血与生命洗刷侵略者加诸身上耻辱的浴火重生的历程,是中国军人的血性之光逐步张扬放大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复兴的历程。
面对近代中国逐渐坠向谷底,一批仁人志士扼腕跺脚——
血性之光,在炼狱般的煎熬中凝练
兵者,国之重器。一支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堕落蜕化、丧失能打胜仗能力、缺乏与敌人血性抗争勇气的军队不配拥有这一称号,也担当不起卫国御敌的重任。
曾经号称“天下无敌”的“八旗劲旅”战斗力流失的速度十分惊人。早在顺治年间,八旗军已经“怠于武事,遂至军旅隳敝”。到了乾隆检阅八旗军时发现,八旗将弁“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英使马葛尔尼来访时已看透了“康乾盛世”背后的虚弱本质,称中国为一艘外强中干的“破船”。作为国家经制之兵的绿营兵也逐渐败落,成为一支“平乱则不足,扰民则有余”的军队,“官军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营,而十贼可破”。这样一支丧失武脉血性的军队上了战场畏敌如虎,刚望见英国侵略军的船只便“急发空炮数声,卷包而遁”。“国之重器”堕落如此,大清帝国的命运已经注定。
“国体弱则外辱生”。鸦片战争开启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一支不堪重用的军队被仓促地推向历史的前台,揭开了近代军事史上中国军人屡战屡败的沉痛大幕,同时,也奏响了“知耻振邦”的序曲。晚清思想家冯桂芬大声疾呼自强雪耻,“受制于小夷,是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气血莫不冲冠发上指者”。晚清名臣徐继畲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两百年全盛之国威,乃为七万里外逆夷所困,至使文武将帅,接踵死绥,而曾不能挫逆夷之毫末,兴言及此,令人发指眦裂,泣下沾衣。”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