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部队在吉林省桦甸县境内对日伪军进行的... [详细]
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4日在美国落幕,由于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军方和学界都发出了一些对华指责和强硬的声音,美国知名学者兰普顿也撰文称美国对华政策接近临界点,这使得本轮中美对话颇为引人注目。从现有消息来看,以拜登和克里为首的美国政府高官对南海海洋权益、网络安全和经济及汇率问题表示了关注。而中国副总理汪洋“用不常见的坦率言辞”承认,中美不会在所有事情上达成一致,但两国利益高度融合,“中美不能走大国对抗的老路”。
下届美国政府对华仍会强硬
在对华关系上,如果光看美国舆论,似乎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两强竞争甚至对抗的局面。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可以理解。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外交屡屡受挫、乏善可陈。与此同时,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进取,推出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世界伙伴关系网,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等一系列新的外交举措,扭转了2010至年期间由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带来的战略被动局面。亚投行的成立更彰显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日益增加的影响力。两相比较,使得美国朝野普遍产生沮丧和焦虑情绪。之所以沮丧,是因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并没有按照美国期盼的轨道发展,而是推动世界格局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向多极、多元世界转变;之所以焦虑,是因为美国担心,新兴的中国会挑战自己的霸权。
必须看到,日益“跛脚”的奥巴马很难扭转美国朝野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负面情绪。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到来,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必将利用这股对华的沮丧甚至怨恨的情绪,煽动民粹,博取选票。可以预料,下一届美国政府,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主政,都将对华采取强硬姿态。对此,不应抱有任何幻想。
强硬不代表对抗和围堵
但是,美国对华的强硬态度,是否一定会转化为长期的对抗、甚至围堵中国的政策呢?笔者以为,这样的臆测有失武断。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