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部队在吉林省桦甸县境内对日伪军进行的... [详细]
事实上,飞行员面临的危险远不止恶劣气象条件。一位大队长说,执行远海任务时,“茫茫大海,孤军深入,出点机械故障可能就回不来了”。
张新起记得,在第一次执行某项重大远海任务前夜,他给爱人发去一条短信,内容是“工资卡放在哪儿了,密码是多少”。但平日里,工资卡都是他自己保管。
“怎么,你要留遗嘱?”爱人问他。张新起只好找个借口安慰她说:“不是,我换了号码,怕忘了。”
张新起还提到了师参谋长张辉琨的故事。有一年,时任某飞行团团长的张辉琨执行某项重大远海任务,有人建议作一套预案,万一有情况可以备降到某机场。张辉琨听后说:“如果不能把祖国的战机开回来,我宁可葬身大海!”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与此同时,在一些维权和巡逻行动中,正常执行任务的中国特种机还经常与外机、外舰遭遇。“隔得最近时,外国的战斗机离我们只有二三十米,驾驶员都能互相看见。”一位曾亲历此事的上校介绍说。
毛建平也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在执行东海维权任务时,每次飞机巡逻升空,均有不同国籍的外机前来挑衅,“或是发出警告提示我方离开,或是展示导弹挂架向我示威”。但机组每次都能严格遵照海空规定,沉静应对,并及时拍照取证,为国家外交争取主动权。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飞行员砥砺出了“海天猎鹰”的血性和胆气。
他从海量大数据中判断对手意图,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战略家
经过几次航向调整后,陈家乐操纵着战机抵达预定区域。在噪声轰鸣的任务舱内,身高1米76的于增雷正戴着耳机操作信息化设备。他的眼神锐利、鼻梁挺拔、声音洪亮,平日里喜欢开玩笑,但执行任务时从不会分一点神。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