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部队在吉林省桦甸县境内对日伪军进行的... [详细]
每一次“改装”,机型、操作完全不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王京介绍说,装备超前而又稀缺,当时的飞行院校还没有对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只能靠部队自身”。
从那时起,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开始在这支部队蔓延。他们选拔第一批骨干到工厂“改装”学习消化,然后回来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发挥孵化器的作用。
有一件事让副师长张新起印象深刻。前几年,该师派出队伍去工厂“改装”某新型信息化战机。几个月后,新型战机一到部队,当月就参加重大演习,导弹发现跟踪率100%,指挥引导成功率100%,创造了战机列装即形成战斗力的纪录,使海军信息化程度“一下提高很多年”。
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今天。陈家乐说,宫继宏的指点总能恰到好处地捅破层层窗户纸,“比教科书还好使”。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30多年只争朝夕的岁月里,几代飞行员以拓荒者的姿态趟出了“滚动改装、交叉改装、一专多能”的改装模式,将培养合格机长的时间整整缩短了两年。
根据毛建平的统计,师里目前拥有各类制度、法规70余项,大纲规定了架次、起落等课目,教材、规范也在修订之中。
得益于这些规范和经验,陈家乐顺利完成将近一年的训练。他操纵驾驶杆,眼盯仪表盘,驾驶战机朝远处的航区飞去。
“隔得最近时,外国的战斗机离我们只有二三十米,驾驶员都能互相看见”
战机飞行在数千米的高空。54岁的领航员张国新透过座舱玻璃向下望去,大海平静地像个熟睡的婴儿。几艘货轮如玩具般大小,拖曳着长长的航迹在碧绿的海面蠕动。除了氤氲的雾气稍微影响视野,这样的好天气实在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但张国新知道,大自然并非永远都这么友好。这位曾多次赴东海、南海执行任务的特级飞行员明白,恶劣的气象能够对飞行产生多么巨大的威胁。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