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部队在吉林省桦甸县境内对日伪军进行的... [详细]
陈家乐开始启动这架庞大的战机。机翼上的4个螺旋桨依次发动,嗡嗡的轰鸣声立刻覆盖了整座机场。
在跑道旁的塔台上,40岁的毛建平和一位副师长共同坐镇指挥。他曾经当选“海军十大杰出青年”,拥有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飞行经验,是该师的中坚力量之一。在他的指挥下,运-8特种机缓缓向起飞线滑去。
陈家乐操纵着战机进入加速状态。塔台上的人们看到,飞机螺旋桨在发动机带动下加速旋转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在很短的距离就将这架几十吨重的大家伙从跑道推上天空。
庞大的战机升空后迎着海岸线飞去,流线型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随着高度增加,透过飘忽不定的低云,平静而辽阔的大海出现在领航员张国新的视野中。
而在驾驶舱后面的任务舱内,该师某飞行团副团长于增雷和战友们则紧盯着设备屏幕上的另一种景象。机舱外的雷达一刻不停地工作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回波,这些都是战机侦察到的来自陆海空的各种信号。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世界,这些不断变化的箭头和曲线能让指挥所里的将领们“看”得更远、更透彻。
宫继宏的脸庞黝黑、体格健壮,是一个十足的硬汉。但在陈家乐眼中,宫教员的教学风格可以用春风化雨来形容,他总是在关键的飞行动作上予以指导,并用柔和的语气提点自己的不足。
私下里,宫继宏很羡慕这些新飞行员,因为“他们一来就能飞这么好的飞机”,而自己刚到时飞的都是老旧战机。20多年来,这支部队一直处于军事变革的风口浪尖,宫继宏正好经历了它“涅槃”的过程。
在航空兵部队,飞行员把改飞新机型叫做“改装”。这批老飞行员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不断“改装”的过程。用师政委王京的话来说,他们经历了“从战略兵种向信息化兵种、再到信息化与战略化组合兵种”的转变过程。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