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在辽宁省辑安县(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对... [详细]
上月末,美日外长、防长“2+2”会议在纽约举行,双方发表了修订的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声称将取消美日安保合作的“地理限制”,确定双方将把美军与日本自卫队的合作从应对“周边事态”扩大到全球范围,实现双方军事力量从平时到发生突发事件时“无缝对接”的合作。
根据这一内容,新指针将使日本获得更为广阔的军事活动空间,而基于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建立的新型日美同盟关系将给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是日美军事合作的“风向标”和“温度计”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针对远东地区美国整体实力衰弱和苏联实力增强的情况,日美经过两年多的协商,于1978年制定了这一文件。该文件的内容主要是在日本“有事”,即遭到武装入侵、武力攻击,以及远东地区发生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态时,规定自卫队和美军的任务分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产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以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基础的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更进一步加快了日本迈向军事化的步伐。
长期以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已经成为指明日美军事合作准备对象的“风向标”。时至今日,指针中所指的“有事”对象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它主要是为了应对苏联的进攻。在1997年的修订中,将主要防备对象调整为朝鲜,但同时却将台湾海峡列入“周边事态”发生时展开防卫合作的范围。从2012年开始,日本为了应对中日钓鱼岛争端,逐步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备的“有事”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在军事上基本完成了由过去寄人篱下,到随后“提供支援保障”,再到今天与美国平起平坐“共打天下”的华丽转身。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还是体现日美军事合作程度的“温度计”。随着指针内容的不断扩充,日美军事一体化的特征愈加明显。此次修订更是加快和加深了这一进程,使两国建立的军事同盟从侧重任务分工转为深化美军、日本自卫队“联合力量”和“互操作性”上,这主要体现在应对时机和适用范围两个方面。
在应对时机上,新指针一改过去很大程度上属于被动应对的三种“有事”事态,转为日美实现从平时状态、到“灰色”状态,再到战时状态的“无缝”衔接式合作。这实际上是强调了日美军事合作的“全天候”,即不论自身是否遭到侵略或攻击,只要需要就可以动武。
在适用范围上,新指针去除了日美军事合作的地理限制,将过去以应对“周边事态”为主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全球,这意味着日本的军事力量不但可以走出国门,更可以走出亚洲,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美军提供全面支持和发挥作用。新指针的这两个根本变化充分体现了日美之间的军事关系正在由区域性的军事同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军事共同体。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