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 [详细]
5月9日,法国“西北风”级两栖舰“迪克斯莫德”号和“拉斐特”级护卫舰“阿克尼特”号组成的编队访问上海。值得注意的是,恰在此时传出了法国希望中国接手为俄罗斯建造的2艘“西北风”级两栖舰。俄罗斯随即声称法国若要出口这2艘“西北风”级两栖舰需经俄罗斯同意。如果暂时抛开俄罗斯的因素仅就技术与需求进行解读,中国是否需要“西北风”级两栖舰?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指挥系统:名不副实性能存疑的优势
长久以来,“西北风”级两栖舰最经常被人提起的优点,就是其源于“戴高乐”号航母的作战指挥系统,此前甚至有资料显示,1艘“西北风”级两栖舰完全能承担“戴高乐”号航母的全部指挥作战任务。从目前“西北风”级两栖舰的岛型建筑来看,其包含HF/VHF/UHF/SHF等各种通讯频道以及卫星通信系统,并与Link-11/16/22数据链兼容,可以掌控登陆艇和直升机群的运作。舰上拥有一个面积850平方米的指挥中心,能容纳150名人员,可作为多国联合特遣部队的指挥中心。在不少人看来,这是“西北风”的一个巨大优势,因为该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在指挥系统上大量借鉴航母技术的两栖舰艇。
但问题在于,作为“西北风”两栖舰指挥系统原型的“戴高乐”号航母是否是个成熟、成功的设计呢?众所周知,受制于动力等诸多大小因素的制约,尽管“戴高乐”号服役之后相当积极的南征北战,但从某种意义上它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一样,截至目前始终没有具备过设计中的最大战力配置,同时也没有与友舰进行过一次全状态下的航母编队航行。因此号称高效的“戴高乐”号航母的作战指挥系统实际上并未进行全面的实际应用。而从原始设计来看,“戴高乐”号的指挥系统更多是偏重于特混编队的指挥作战,与两栖编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西北风”在其技术上改进研发指挥系统,到底是因为原版性能就绝对够用?还是像“戴高乐”号航母不得不与“凯旋”级核潜艇共用反应堆那样是出于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局限?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