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陈云(1905.06.13-1995.04.10),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详细]
格林童话《侏儒怪》里,国王提出,如果磨坊主的女儿能把稻草纺成金子就娶她为妻。磨坊主的女儿不知道怎么办,地精侏儒怪提出帮她,但条件是当她结婚后必须把生下的第一个孩子送给侏儒怪。故事的最后,磨坊主的女儿违背了约定,侏儒怪发怒裂成了两半。
改写后的故事里情节则变成,侏儒怪因为寂寞所以想要有朋友陪伴,因此磨坊主的女儿没有违背约定,而是邀请侏儒怪搬进皇宫中跟他们一起住。原本不那么美好的故事变得温情脉脉起来:女孩信守诺言,侏儒怪也没有自残,还有了家。
在童话中开始现实生存演习
如果说连童话的世界都有阳光抵达不了的地方,那家长们该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一代又一代听着格林童话长大的孩子,是否心底都暗藏创伤?
心理学家的看法倒不是完全悲观。
一位名叫布鲁诺·贝特莱姆的儿童心理研究者认为,那些含有野蛮残酷内容的童话故事,有助于孩子渲泄他自己的可怕冲动。当孩子听到童话中也有这些坏事,会发现他自己不是唯一想干这些坏事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解脱感。并且童话中的怪物和犯忌行为从负的方面使儿童感受到人性中的美德,尽管他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幻想中的邪恶愿望。
童话作家和民俗研究者杰克·西普司引用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话: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虐待儿童、兄弟阋墙等等社会问题,尽管儿童必须到长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是我们的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行了一场现实社会生存演习。
杰克·西普司还给家长们赠送了一枚不那么靠谱的“定心丸”:不论过程如何恐怖糟糕,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的,而这将给我们的孩子面对未知现实的勇气。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