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赛约河之战打响
1241年4月11日,蒙古西征军统帅拔都及主将速不台率六万大军,诱使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十余万大军离开佩斯
但是,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同卫星斗争的想法。美军展开了名为“海星黎明”的规模空前的项目,在太空进行了威力巨大的核爆炸。1962年7月9日发射了“雷神”弹道导弹,其弹头威力为140万吨TNT。导弹在太平洋约翰斯顿岛上空大约400公里处爆炸,在距离震中3200公里处的萨摩亚岛成功进行拍照,距离震中1500公里的夏威夷群岛主岛瓦胡岛上的数百个街道照明灯,以及电视和收音机都被极为强烈的电磁脉冲震毁。正是电磁脉冲,以及地球辐射带带电粒子浓度的增加,成为美国和苏联7颗卫星报废的原因。
这次实验“超额”完成任务,爆炸本身及其后果造成当时在轨卫星集群的三分之一发生故障。另外,“通讯卫星-1”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颗被毁灭的商业通信卫星。而地球大气层辐射带的形成,则成为苏俄花费两年时间调整“东方”载人飞行计划的原因。但是,像核武器这样的极端手段毫无道理可言。而且在轨道上第一次如此严重的爆炸结果表明,这种武器没有选择性。五角大楼明白,这种手段可能会对美国自身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决定放弃核武器这种反卫星手段。但是美国反卫星武器的研发工作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速展开。
苏联在对待反卫星武器研制的问题上较为“微妙”。第一个实验项目是从飞机上在2万米的高空发射单级推进导弹,弹头威力仅为50千克TNT,而且只有在偏差不超过30米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毁伤目标。但是当时苏联根本无法达到这种精确度,因此在1963年推翻了这个方面的工作,也没有进行针对具体航天目标的导弹试验。
在载人航天项目由“东方”航天飞船转向“联盟”飞船时,科罗廖夫开始研制代号“联盟-P”的太空拦截器。但是,苏联并未计划在此轨道拦截器上安装武器。该载人飞船乘员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太空目标,首先是美国卫星。乘员必须进入太空,要么用机械手段摧毁敌方卫星,或者将其放到特殊容器内送回地球。但是,苏联很快就放弃了这个项目,因为费用较高,技术极其复杂,而且危险,尤其是对航天员。
另外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在“联盟”飞船上安装8枚小型导弹,由航天员在1公里处的安全距离内发射。苏联研制的自动拦截站就配备这种导弹。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直试图找到确保打击假想敌卫星的可靠手段,但是设计师经常遇到各种问题,而且当时苏联经济根本无力支持同时展开几个项目,比如在轨道上部署整个“卫星歼击集团军”,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就能直接在轨道上长期作战。
苏联最终决定选择最便宜,而且相当有效的方案,向太空发射卫星歼击机,瞄准应当被消灭的目标,计划利用拦截器爆炸及其弹片的杀伤力来消灭卫星。项目名称为“卫星歼击机”,卫星拦截器本身代号“飞行”。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