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 英国下院决定对中国开战
1840年4月10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对华用兵军费案和“英商在中国的损失,须达到满足的赔偿”的决议。
最急的一次鸣放:
6分钟做完准备工作
时间:1988年6月6日,欢迎国:波兰
这天下午,中队接到命令后,和往常一样向天安门广场开进。8辆牵引车和3辆保障车沿着既定路线疾驰。当车队开进到前门大街时,眼看就要进入天安门广场了,偏偏遇上了交通堵塞。
车队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指挥员心急如焚。只有半个小时迎宾仪式就要开始了,指挥员当机立断:“上!抬也要抬过去!”
许多热心的群众走上前与礼炮兵并肩作战,肩扛人抬,硬是在堵得水泄不通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条“胡同”。车队到达广场,仅剩下6分钟,一系列复杂的准备工作还在等待着他们。负责迎宾仪式的领导赶过来着急地问:“怎么样,能不能按时鸣放?”
中队长张宝林果断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按时鸣放!”
一声令下,礼炮兵火速进入阵地,铺地毯,调炮位,擦炮弹,架线路,测仪器,一切显得紧张而有序。当礼炮兵们进入炮位整装待命时,全过程仅用了4分钟。
两国领导人在军乐声中沿着鲜红的地毯走上检阅台,礼炮准时鸣响。
最美的一次鸣放:
外国记者用镜头记录大雨中的礼炮兵
时间:1994年7月1日,欢迎国:马达加斯加
这天下午5时,礼炮兵提前就位。正在这时,突然一阵狂风骤起,黑云压城。
“哗”的一声,倾盆大雨接踵而来,由于情况特殊,迎宾仪式临时改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仗队、军乐队和其他工作人员都进入大会堂,唯独礼炮兵一动不动地跪立在礼炮阵地上。
橄榄色的礼服很快被“染”成墨绿色,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明亮的帽檐下,战士们依然一动不动,成了广场上一尊尊墨绿色的雕像。
早已躲进采访车里的外国记者们被这一幕感动了,都将镜头伸出车窗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幕。
现任礼炮中队队长朱泽洪介绍说:“国庆50周年盛典礼炮鸣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鸣放最多的一次:鸣放50响,56门礼炮分为两组,一组28门,交替鸣放。这些数字分别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28年奋斗历程,象征着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领导56个民族不断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中国礼炮兵诞生于1937年,原为冀中军分区独立营肃宁六队第一中队,1949年1月改编为陆军188师564团三营七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历大小战役百余次,战功卓著,曾获陆军63军授予的大功连荣誉称号,1966年改编为北京卫戍区独立二营一连,1984年转为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一中队,开始担负起迎宾礼炮鸣放任务。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