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 英法协约正式建立
1904年4月8日,《英法协定》签署,虽未导致英法同盟,但解决了导致两国对立的殖民地问题,从而建立了英
然而,有人居住的地区,绝大部分还是陆地,控制海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控制陆地,这就是所谓“以海制陆”的战略。经过500年海洋霸权的悉心经营,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海岸线经济带上,内陆地区,无非就是为海岸经济带输送资源而已。财富如此集中,经济命脉如此脆弱,理论上讲,离海岸12海里以外,便是公海,掌握的海上霸权的国家,可以轻而易举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岸线经济带,从而摧毁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陆地国家不甘心接受这样命运,发起了一次又一次针对海洋霸权的抗争,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他们都曾经在陆地上不可一世,最终却都被来自海洋的强权击溃,特拉法尔加、日德兰、对马海峡记录了陆权国家无奈的失败。他们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能走出陆权国家应有的道路,舍己之长,攻敌之长,用海权国家的游戏规则去挑战海权国家。这一点在这几十年中国崛起的里程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稍微直起身子,碰了碰海水,立刻招致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强力遏制,东海、南海纷争不断,周边国家动荡不安。东方睡狮已醒,会重复别人的错误吗?与其跨海而去,在对方的主场作战,不如绕过海洋,退而结网,深耕大陆,把麦金德所说“世界岛”连接起来。
彼时的法国、德国,缺乏战略纵深和技术优势,俄罗斯和苏联,又缺乏充足的经济力量。此时的中国,这些短板已经不复存在。除了世界第一的人口,世界最全的生产体系,庞大的经济总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等等摆在明处的优势以外,促使中国面向陆地,确定西向战略的,还有有两个条件是法、德、俄所不具备的。
第一是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使得陆地资源的大范围、大规模、高速度运动成为可能。通过技术输出,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起跨越亚欧大陆的高铁网络,将使得亚欧大陆之间的人员、物资往来非常便捷。从而使得大宗商品和大规模人员流动,可以绕过直布罗陀、好望角、苏伊士运河、亚丁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直接贯通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沿途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没有这样的技术,不可能实现“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过去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想实现这样的梦想,但最终因技术原因,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中国的高铁,将会以密如蛛网的规划展开,在亚投行的支持下,推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