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 厓山海战爆发 宋朝灭亡
1279年3月19日(南宋祥兴二年二月初六),元军统帅张弘范率领水陆兵马二万人、战船400余艘向厓山发起总攻
核心提示:美国的一些人士批评日本没有对同盟或地区安全作出足够的贡献,他们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不过,日本决定不再掏腰包的原因可能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参考消息3月19日报道日本外交学者网站3月18日发表题为《日本的军事化正常吗?》的文章,作者为美国外交学会国际事务研究员、新美国安全中心客座研究员范·杰克逊,全文编译如下:
日本争取实现军事“常态”是不是为了防范不确定性或者抗衡更加强势的中国?在安倍晋三首相任内,日本增加了国防开支、重新解释了昔日和平宪法的第九条、强化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放宽了对国防工业的约束、加强了在东南亚的安全关系。日本甚至表示有意动用军事资源在南中国海上展开巡逻,而该国在当前领土争端当中并没有直接利益。原因何在?是什么促使该国在国防领域采取了所有这些举措?该国与本地区其他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步调一致”?
答案有助于我们准确概括该地区特点,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作为亚洲军事大国的轨迹。说到亚洲过去20年至30年的相对和平状态能否保持下去,相关讨论取决于我们愿意对该地区最大的几个军事大国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研究亚洲问题的学者认为,亚洲国家既不是在抗衡日益崛起的中国,也不是在追随中国,而是在实施避险策略。证据很明确,包括实现地区军事关系多样化、扩充军事实力而并不具体针对任何国家,同时向美国(在安全问题上)和中国(在经济问题上)靠拢。
通过对本地区的如上描述,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到几个务实的启示。首先,这表明美国不应该把自己在本地区的中心地位视作理所当然;在可能存在其他选项的环境中,我们不能指望该地区(哪怕是盟友)一味遵从美国的偏好。这还意味着小国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欢欣鼓舞地接受中国的霸权地位,如果亚洲国际关系包含什么固有的“亚洲特色”,那未必是中国在地区生活的中心占据着合法位置。不过,如果避险行为像许多人声称的那样广泛存在,那意味着对亚洲命运的最悲观预测(中国执意要搞扩张主义,或者该地区“对抗的时机已经成熟”)也未必准确,至少对该地区中等大国的判断不是如此。
或许最重要的是,由避险者构成的地区为当代亚洲安全的“正常”状态设立了基准。如果日本对本地区或中国采取避险姿态,那么我们可以暂时把日本的外交和防务政策调整视作“正常”。如果不是,那要么日本在该地区各国当中是唯一选择制衡中国的,要么日本在本地区率先脱离了避险的模糊地缘政治路线,转而支持打造更稳固的平衡国家的同盟。
日本迄今为止的安全行为构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图景。日本增加国防开支和实现军事现代化,可以解释为对中国越发强势的姿态做出的反应,与美国强化同盟关系可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两者都是内部制衡和外部制衡的标准形式。比较难以用制衡来加以解释的是日本在本地区与印度、澳大利亚和东盟不断加强的防务关系,以及愿意在东南亚展开巡逻的暗示。这些举动更符合避险的解释,而这使得日本的情况与该地区眼下“正常的”外交和防务政策行为比较一致。
从某些方面看,日本正试图拥有“正常的”军队,而从其他方面看,该国似乎在制衡中国。这两种看法可能都是正确的,但这加大了分析现状和预言该地区继续保持稳定的可能性的难度。无论动机何在,日本似乎都不再向美国或国际社会掏钱来获取安全保障。美国的一些人士批评日本的外交政策没有对同盟或地区安全作出足够的贡献,他们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不过,日本决定不再掏腰包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对地区稳定造成的影响)可能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日本防卫相视察与那国岛陆上自卫队沿岸监视部队设施所在地。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