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 美国《租借法》正式生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总统罗斯福随即签署使之生效。
黑人小伙乔治(George Bagwasi)是非洲废品与环境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常驻察沃标段营地,负责这一标段的环评工作。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图文并茂、装订精美的报告,犹如一本研究生毕业论文。这份不久前刚刚完成的长达一百多页的英文环境评估报告,详细说明了察沃路段建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在诸多中方员工眼中,“这套所谓的民主程序走得像模像样。”
三万黑人劳工怎么管?工地现场,英语不好的中方管理人员只能用手比划着,对着手拿铁锹的黑人劳工喊“You, You, You; Go, Go, Go.”(“你,你,你;去,去,去。”)或者干脆将中、英文混合起来说:“You go to Dakeng.”(“你去大坑。”)“人家能听懂什么是大坑么?”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说法让描述这一场景的中方员工都替黑人朋友感到费解。
铁路沿线营地的黑人员工不在少数,仅在察沃标段的施工现场就有近百名。据中方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经雇佣了两千多名黑人员工。中方承诺建造蒙内铁路要征用三万肯尼亚当地劳工。想象一下,如果这三万名黑人劳工沿铁轨一字排开,将有一万米长。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在海外项目中使用当地劳工的最大规模。
但这很难说是中方企业的主动选择。中、肯双方在该铁路建设前后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反复协商,最终确定聘用中、肯劳工比例为1:10。而根据中方估算,在建设高峰阶段,需要3000名中国工人,也就意味着需要雇佣三万肯方员工。
梳理当地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这源于当地促进就业的迫切要求。肯尼亚的人口总数超过4000万,人口结构年轻化,但失业率却高达40%。即使是在首都内罗毕,也不时可见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躺在街边的草坪上晒太阳。《凤凰周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注意到,只要有华人聚集,就时不时有年轻黑人前来搭讪,打听找工作事宜。如该铁路项目招聘更多的当地劳工,则可为当地疏解就业压力。
尽管有知情人士透露,最终很可能只是聘用当地劳工三万“人次”,而非三万人,但如何管理如此众多的黑人劳工,对中方企业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