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奥、保、土四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
世界应该有资源经济VS技术经济的新格局
作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林左鸣
编者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全球即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的时候,当前的乌克兰危机却使人们对世界的前景充满担忧。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利用春节假期,撰写了《世界应该有资源经济VS技术经济的新格局》一文。作者从广义虚拟经济(二元容介态)理论入手,以经济格局的视角来认识乌克兰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了美国、俄罗斯、欧盟在乌克兰危机中不同利益诉求、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迥异的心态。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巴不得欧洲卷入把乌克兰危机搞大,希望北约和俄罗斯打起来,打得越大越好,只要不打到美国本土,就可一举把俄罗斯这头“犟熊”的脑袋摁下,以达到再次让全球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实现重振经济并长期号令世界的目的。无论是危机还是战争,最终都是为了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而当前以美国为首的技术经济国家在压迫和剥削那些资源经济国家,因此作者认为世界应该对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的格局进行拨乱反正。
3月2日《环球时报》以《世界经济格局到了该拨乱反正之时》为题,进行节选刊登。该文视角独特、新颖,对当今国际关系分析独特,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征得作者同意后,环球军事予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实际上是在远东最后画上句号的。由战后全球两大阵营的大当家联合出手搞定的这个结局,开启了原子能新时代,宣告人类将进入技术主宰世界的新纪元。大量在战争中应运而生的新技术转向民用,大量杰出的战争英才转向经济建设。例如美国的“蓝血十杰”在商界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进入了一扇历史的旋转门,从战争英雄转身登上了财富的宝座。二战结束至今七十年了,这七十年中尽管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但是和平发展确实是世界的主旋律。即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对垒时,人们都会觉得世界大战正在避免之中。应该说世人对和平始终抱有足够的乐观。但是最近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却使人们对世界的前景充满担忧。因为如果说,七十年之前的那场战争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空间的抉择,那么今天世界实际上早已置身于新的抉择之中……
一、是什么样的抉择引发了乌克兰危机
2013年底,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他决定中止与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乌克兰将要重新投回到俄罗斯的怀抱。全世界有不少媒体都觉得这是普京强硬的政治外交路线所取得的重要胜利,似乎普京向西方的强有力回击再次得了满分。2013年12月亚努科维奇到我国访问期间,在西安参观了一些企业,他见到那些与国际政治丝毫不相干的人时,都竭力向他们申明乌克兰将坚定地和俄罗斯站在一起。其实这些做企业的人,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国家元首,最想谈的事当然是争取一两单生意做,结果当时亚努科维奇的兴趣完全不在这里。看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对前景还是有着强烈的直觉。确实,如果事情真的照亚努科维奇思考的逻辑发展下去,世界或许真会逆转,又重新回到两个超级大国的时代。
可是对此,乌克兰人又怎么看呢?尤其是那些年轻新潮的乌克兰人又会怎么看呢?他们会臣服莫斯科街头悄然逝去了“莫斯科人”而以“奔驰”取而代之的俄罗斯吗?他们会仍然仰视图波列夫式或伊留申式飞机被波音或空客悉数撵下自己天空的俄罗斯吗?他们会喝着雀巢、拿着苹果手机去追随俄罗斯的新彼得大帝梦吗?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今天世界上更加拉风的是人文的技术经济,实际上这正是反映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人文技术经济占上风的时代,在这资源经济早已失去其应有地位的时代,如果把政治决定权交给这帮新潮的人文和技术粉丝们,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乌克兰在前苏联时期曾是一个大粮仓,是一块富庶之地。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友好的时期,笔者的家乡漳州,因为是个鱼米之乡,就曾被看作是福建的“乌克兰”。可见乌克兰之富庶是美名远扬,异国他乡的人都知道。正因为它富庶,因此在前苏联时期始终扮演着大粮仓的角色,而现代工业相对比较少,除了沿海城市的造船和东部靠近现在俄罗斯的地方有一些现代工业外,绝大部分地方是一马平川的良田,在丰收的季节,金黄色的麦浪与蓝天相映成趣,正像乌克兰国旗所写照的那样。很显然,不同版本的“三农”问题也在乌克兰出现。在前苏联时期,乌克兰人为俄罗斯人承担起发展资源经济的使命,但他们却承受着俄罗斯人掌握技术经济所带来的剪刀差。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一直在欧盟和俄罗斯的夹缝中挣扎。有那么多的乌克兰农民在解决乌克兰版的“三农”问题时,向往着新的世界,如果他们也想外出打工,他们不就得调头向西,只能到西欧去吗?
于是抉择就出现了。就在亚努科维奇试图改变季莫申科的抉择时,乌克兰危机爆发了。很难想象,季莫申科这样一个身陷囹圄、失去自由的人可以在监狱中领导这样一场政变。终于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乌克兰陷入内战。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抉择?
在今天的世界上,无论军事还是外交,都不是决定国家政治生态的关键性因素。国家、乃至国际政治格局,还是由经济的变化和走向所主宰。我们如果把这种抉择上升到更学术化的层面上去,那就是乌克兰人在物本的资源经济和人文的技术经济之间进行抉择。如果他们选择前者,就意味着迎合俄罗斯把石油、天然气既当胡萝卜又当大棒的物本的资源经济思维,就是保持如同前苏联时期的现状;如果他们选择后者,那么就意味着这场危机不可避免。
其实,在今天的世界政治的种种博弈背后,归根到底是物本的资源经济和人文的技术经济两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较量。物本的资源经济在人类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可未曾想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爆发,终于开始改写这个历史。几千年物本的资源经济始终占据主导的情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尽管牛顿之后的几百年内,人们还循着物本的资源经济的思维惯性在活动,但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个历史终结的标志,则是冷战的结束。如果说冷战的特征是全面封锁而充分体现了物本资源经济时代的属性,那么之后的无形战争则是冷战的逆向战争。这个“逆战”以全面渗透作为自己明显的特征来体现人文技术经济时代的属性。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文的技术经济主导了全世界的经济态势是毋庸置疑的。毫无疑问,人文技术经济具有相当强的随向性功能,只要人文技术经济具有足够的先进性,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会追随这样先进的人文技术,会积极向其靠拢。只要新技术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供给,这种情形似乎就难以逆转,这就是随向性。就像一些具有N极和S极的磁铁在一块,最终总会很容易地出现N极粘S极而首尾相连。所以尼克松说,美国可以不战而胜,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人文技术经济的模式,正以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形式,从最底层的公众入手,拿下了自己的劲敌!
但是令人猝不及防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背后的实质则是新技术的枯竭。二战之后的世界,历史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高新技术和金融虚拟经济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对孪生兄弟。要发展高科技,不聚集世界的财富、不吸引世界第一流的头脑是无从谈起的。因此,金融虚拟经济就成了聚集财富、集中大资本砸向科研开发的必备手段。然而一旦高新技术后续发展乏力时,金融和虚拟经济泡沫就应运而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普遍都认为是虚拟经济惹的祸,这种观点一时甚嚣尘上。实际上,问题是出在高新技术的发展后继乏力上。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会使今天世界所盛行的人文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高调宣称要重返实体经济。实际上奥巴马要重返的是新的高科技经济,他绝不会是热衷于做衬衣,也不会再大炼钢铁。而要发展高科技,就要聚集财富,就要砸钱。如果虚拟经济不先行,自然还是行不通的。美国正是靠着接二连三地量化宽松,才逐步走出经济衰退的泥潭,使经济慢慢复苏起来。可这个复苏仍然是不尽人意的,新技术发展乏力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全世界的经济都在衰退,全世界都希望靠新技术输入新鲜血液,否则人文技术经济所主导的世界经济就要走向死路。眼下,由于世界崛起了一批新兴经济体,对于美国而言,财富和人力资源的聚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了。怎么打破这个僵局?怎么让美国继续充当人文技术经济的旗手?如果我们凭借历史的经验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考虑这个问题,那么要认识当前乌克兰危机的实质就容易得多了。
二、发生久违了的世界大战对谁最有利
美国之所以能一夜暴富,发起了横财,最终成为世界人文技术经济的旗手,主导了全世界的经济走势,进而主导国际政治格局,其根本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帮了大忙。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都没有烧到美国本土所在的北美大陆,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更是因祸得福,大发战争之财。美国的崛起,没有世界大战给它的机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除了南北美洲外的全世界燃起以后,全世界的财富都争先恐后地逃入美国这最后一块净土,欧洲的大量优秀人才也都到美国避难,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一大批科学家最终在美国落户生根。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流入,终于造就了美国可持续地向着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发展。美国总标榜自己是一个有梦想的国家,客观地说,今天的美国梦是建立在抓住了别人梦魇所带来的机会之上的。
如果历史可以重复,这样的美国梦就可以再复制,这未必不是今天有些人欲迎还拒的事。当俄罗斯仰仗着坚挺的石油和老牌帝国的存量军事力量在乌克兰问题上不示弱时,其实正在呼唤出另一个“幽灵”,即物本资源经济的“幽灵”。这个“幽灵”所动摇的是美国当旗手的人文技术经济。正由于此,美元资本才痛下杀手,把石油期货的价格杀下去,把卢布杀得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毫无疑问,俄罗斯确实是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眼下美元资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重新确定世界性财富标志的地位。当美元是世界的财富标志时,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世界一流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向美国去淘金,而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再次夺得高科技的制高点。但是,现在对美国而言如此重要的进程却来得太慢太慢了。虽然希腊的危机使欧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元恨不得趁此机会一举击溃欧元,解散欧盟,重振“北约”。但目前即使有这样的趋势,对美国而言还是显得太慢太遥远,人文的技术经济和物本的资源经济的大博弈仍然是僵持着。对于希望改变现状而言,打破这个僵局或许还有另一个办法,那就是铤而走险,重新复制一次世界大战,而今天乌克兰正是世界大战这个火药桶的引爆点。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