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 “无畏舰时代”开启
1906年2月10日,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下水,成为同时代战舰模仿的对象,此后各国海军开始进入了“无畏舰
美欧在对乌军援问题上分歧明显
美国政府传出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杀伤性”武器的消息后,德法等欧洲国家公开表示反对,凸显美欧在对乌军援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在2月6日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刚刚结束“莫斯科会谈”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这场危机不可能以武力解决,更多的武器无济于事。这是痛苦的现实。”
曾经亲眼目睹柏林墙从建立到倒塌全过程的默克尔进一步指出:“如果军事手段能够解决问题,西方为什么会在1961年坐视东德筑起高墙而不进行干涉?”默克尔坦言无法就各方能否达成新的和平协议作出保证,但她坚持不会放弃外交努力。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是否向乌克兰提供杀伤性武器问题上不断受到来自国内保守派的压力。默克尔的表态遭到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和格林厄姆等人的尖锐批评。麦凯恩称:“面包和毯子阻挡不了俄罗斯的坦克。”他甚至将默克尔的外交斡旋与二战前英法等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相提并论。
尽管到访欧洲的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克里都试图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稳固,但美欧在对乌军援问题上的分歧已经不可避免地公开化了。欧洲国家普遍担心对乌军援将令局势更加恶化,并且导致乌克兰危机“国际化”,从而坐实了普京关于西方借乌克兰危机削弱俄罗斯的“阴谋论”。卡内基和平研究所欧洲研究员乌尔里希·斯派克分析认为,美国在作出对乌军援这一重大决定时必须考虑到两大关键问题。首先,向乌克兰提供杀伤性武器有可能不仅无法帮助乌克兰政府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反而会刺激俄罗斯“公开”与乌克兰开战。其次,对乌军援将对美欧关系带来损伤并且破坏欧盟内部在解决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并不牢固的合作共识。
在默克尔和奥朗德的努力斡旋下,俄、乌、德、法四国首脑同意于2月11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会谈,希望就解决乌克兰危机达成新的协议。此间舆论和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最后机会”。2月9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决定,将新增对俄制裁措施搁置到本月16日再决定是否执行,为最新一轮明斯克谈判取得突破创造条件。默克尔则在当天前往华盛顿,劝说奥巴马不要向乌克兰提供杀伤性武器并就新的乌克兰和平协议与美方对表。(中国青年报)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