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 雅尔塔会议召开
1945年2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举行二次大战期间最重要的一
隆冬,一场水下对抗在深海打响。声呐室里,三级军士长宋平双眼紧盯显示屏。突然,一个绿点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宋平当即判定:那是“敌”潜艇。他们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击即中,让“敌”潜艇葬身海底。
“未来战争将是班长的战争!”如今,在该支队,从运筹帷幄的中军帐,到大洋出击的战斗前沿,到处都有高级士官的身影。
一次,某艇参加战雷远距离实射。雷弹准备时,动力技师高占庭靠平时经验的积累,在参照标准基础上多装填了一点燃料。一周后的海上实射,证实了高占庭的高明所在——原来他充分考虑到了台风季节风速和流压对装备带来的影响。
采访中,高级士官们一个建议改变指挥员决策,一次革新改变装备性能,一个建议改写战局的事例不胜枚举。据悉,他们提出的建议,有的被纳入战法创新数据库,有的被直接编入院校教科书。
精兵骑鲸蹈海,骁勇引弓仗剑。该支队创下了某型常规潜艇航程最远、时间最长、极限深潜、齐射战雷等数项第一。这一成绩,高级士官们功不可没,他们堪称坚不可摧的潜艇“龙骨”。
不可替代:安全潜航的“定海神针”
那年初夏,百余位科研院所专家齐聚一堂,专门鉴定该支队内燃机技师刘雁武的创新成果。
全票通过!一种新型密封圈研发宣告成功,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谁也没想到,刘雁武——这项创新成果的研制者,竟是一名普通的士官。
前年冬天,某军工企业和某研究所分别发函,感谢三级军士长吴刚排除了一起重大故障。原来,因海水进入燃油系统导致靠泊的潜艇柴发机组无法启动。若不及时处理,十几个小时内价值昂贵的柴发机组就将报废。刻不容缓,吴刚艺高人胆大,成功排除故障。
“部队战斗力建设需要专家教授,也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能手。特别在潜艇部队,像吴刚排除故障手到病除,就是一种权威,有时连专家都替代不了。”支队领导对记者说,潜艇上的许多疑难杂症,高级士官通过电话“问诊”就能立马解决。
一次,兄弟部队一艘舰艇的发信系统和终端机出现故障,舰队机关打电话向老士官杨东慧求援。老杨“听诊”后,当即拿出处置方法,按此法一试,果然灵验。
潜艇内部管路错综复杂,为摸清管路分布和走向,首批接装艇员戴本林“倒挂金钩”双脚勾住管路,将双手伸进去摸管路、查位置、熟悉功能。如今,他总结出10多万字《两型潜艇保障系统功能对比分析》教案。
大海作证:忠诚无声的“压舱石”
出航即出征,下潜即战斗,潜艇艇员经常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极限深潜,是潜艇必经的“生死关”。一次极限深潜创造了全新的深潜记录,因连续工作,舵信技师孙建文竟然右眼视网膜脱落。
水下高速试航,同样是生死历险。某艇首次赴某海域水下高速试航,舵液压突然失灵,千钧一发之际,舵信技师戴长宏立即启动应急操纵,“就像是把汽车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面对生死考验的事,在这群老兵的记忆里还有很多。过硬的技术,给他们带来荣誉,也带来另一种考验——不少用人单位和私企想用高薪“挖”走他们。
而他们,依旧选择了铆在潜艇。是什么让他们甘愿做忠诚无声的“压舱石”?
“是责任,是使命!”该支队领导给出了答案。
采访中,记者采撷到了一名高级士官的故事——那年7月,电工技师潘远平和妻子在驻地刚办完结婚登记手续,就接到归队通知。出海训练7天,妻子一个人在部队招待所傻待着……
大海作证,他们把军人的责任看得比天还高!那年5月,海军下达专项任务,刚做完结石手术的轮机技师杨志诚,第二天就参加出海。在海上,他每天都要吞下大把的消炎药。
去年11月,已宣布退役的一级军士长刘胜地向艇领导申请:参加最后一次出海!半个月后潜艇返航,他像与亲人告别一样,把执掌阀门管路摸了又摸,走下舷梯,含泪向潜艇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同样即将退休的一级军士长于治军,每天依然爬进舱室,艇领导劝他“休息休息”,他总是那句话:干一天就少一天了!
甘将此生长报国。以艇为家,他们深知:行得越远、潜得越深,国家越有底、对手越没底!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