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 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分别在土城、元厚场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使红军从被动
1980年至1984年:开发“第二代灯标船”
1980年,张爱萍将军对一支访美代表团成员称,中国需要中子弹来对抗苏联。中国媒体还报道了法国的中子弹研发项目,并认为这种武器是“大国地位”的象征。从技术层面上讲,武器专家认为中子弹和核弹头小型化(当时正在开展的一个项目)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可以将这两个项目合二为一。为此,他们把中子弹问题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或称“组成原则”,来分别加以解决。1982年至1984年,中国开展了5次强辐射弹头(ERW)和小型化核弹头测试。1984年12月19日,中国的测试成功取得了“原则性的突破”,一位武器专家用诗句将其形容为“穿过桥梁的第二代灯标船”。很明显,“第二代”指的是中子弹和小型化核弹头。
1985年至1988年:暂停和重新评估
1985年,中国的核武器测试开始了长达30个月的“暂停”。当时,法国也决定反对开发中子弹,强化这种武器的禁忌。中国的核武器科学家担心国内外的政治因素会对这项工作构成挑战。1986年,他们向领导层提出担忧,认为美国和苏联可能会订立禁止核试验条约,阻止中国的核武器现代化建设。他们提议加快测试速度,尽快完成新式弹头设计,以免“错失良机”。如果中国并未立即完成新式弹头的测试,很可能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之中。
中国领导层批准了这项计划,1988年12月29日,中国成功地测试了中子弹。但也有科学家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中子弹,但是应该测试这种武器,以保证中国的“技术储备”。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