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 “中国人”戈登在苏丹被杀死
1885年1月26日,苏丹“马赫迪”起义军攻克喀土穆。英国苏丹总督戈登在总督府内被起义军杀死。
“实现力量平衡”是盎格鲁-撒克逊战略思维的精髓,其核心是:扶助弱国一方以实现某一地区的力量平衡,防止地区大国进一步“坐大”继而冲击自己的安全与利益。就英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实行了几百年的“大陆平衡政策”:支持弱的一方,使得欧洲大陆实现力量平衡;如果已经实现了力量平衡,英国则“袖手旁观”。这被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者米尔斯海默概括为“离岸平衡手”战略。实际上,英国在殖民地经常采用的“把少数民族扶持为统治阶层”也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二战后的美国,则把这一战略当作“区域战略原则”:在欧洲支持西欧对抗苏联及其东欧盟国、在中东支持以色列对抗阿拉伯国家、在南亚支持巴基斯坦对抗印度、在东亚通过一系列双边同盟(美日、美韩、美菲、美泰)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如中苏同盟、苏越同盟、中朝同盟)。现在,则表现为在东海问题上支持日本,在南海问题上支持东盟声索国。
其实,美国认为仅仅依靠亚太国家已不足以制衡中国,有必要把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也拉入,因此提出了“印亚太”(Indo-Asia-Pacific)的概念,旨在构建规模更为宏大的“印太再平衡”。对于美国的这一战略,胸怀大国抱负的印度所采取的立场是:以我为主,看情况利用某些因素。日本、东盟成员国(尤其是其中的南海声索国)则大致持欢迎的态度。
周边的不信任与猜忌将是最大风险
2013年9月初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初访问印尼时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构想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回应,迄今为止,“一带一路”涉及的60多个国家中,有30多个表态支持。这无疑是好消息。但从口头上的支持到项目实际操作,再到实现共赢目标,中间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国周边国家。但这些周边国家采取的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重取利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沿线国”)的大力支持。因此,有必要让沿线国确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自己安全上无害乃至有利,经济上利大于弊,文化上不会受到冲击。为此,中国务必换位思考:从沿线国的视野审视“一带一路”战略。
二战后的历史事实是,一些沿线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上(如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一些沿线国(如蒙古、新加坡、越南)虽然不是美国的盟友,有的对美国还有各种不满,但基于种种原因(没有更好的选择、不担心美国对自己提出领土要求、美国在维持亚洲地区安全中的实际作用),还是同意在安全问题上或多或少地依靠美国,一些国家最近几年还强化了与美国的安全与军事合作。微妙的是,菲律宾在1990年代通过修改宪法赶走了美国驻军,现在则谋求美军实质性的重返。日本追求正常国家地位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希望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以来,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安倍却不得不先强化日美同盟。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