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 “中国人”戈登在苏丹被杀死
1885年1月26日,苏丹“马赫迪”起义军攻克喀土穆。英国苏丹总督戈登在总督府内被起义军杀死。
构建自己的区域与领域空间,是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必要历练。但是,中国的主要优势在经济领域,“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也是经济合作,包括投资建厂,以及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电网、通讯网、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项目。许多人因而将之称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进行经济重建,而“一带一路”则主要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推进经济发展,涉及的国家达60多个,整体实施难度远大于马歇尔计划。坦率地讲,把沿线国的经济都带动起来超过了任何国家的能力与责任。中国不得不考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所蕴含的经济风险,甚至政治风险。
减少外汇储备、转移过剩产能被视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经济动因。但是,“一带一路”战略很难实现这两大目标。仓促实施,可能成为规模巨大的国际烂尾工程。
“外汇储备是对外的国民财富”这一性质决定了外汇储备只能用于对外经济活动,但它并非财政收入,而是银行对公民与企业财富的借贷,属于虚拟政府收入(virtual government income),因此,管理外汇储备的三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安全性优先于盈利性。这是中国把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欧洲等国家政府与机构债券的主要原因。
“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环境整体上不如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无论是投资于基础设施还是第二产业,其投资回报率都不容乐观,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成为坏账。把来自于外汇储备的投资变成坏账,违背了管理外汇储备的三原则,应当尽量避免。
在转移过剩产能方面能有多少效果呢?目前还没有公布投资项目等信息,难以知道具体规模。以产能过剩的典型钢铁产业为例,假定“一带一路”所带动的钢铁需求量与国内铁路建设相同(这已经非常可观),也只有2100万吨,占2014年过剩产量2.74亿吨的7%,在化解过剩产能上效果有限。从中可见,中国的过剩产能规模巨大,无法通过转移到沿线国来化解,“就地关闭”很可能是唯一有效选择,虽然疼痛,却不得不采取。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