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 “中国人”戈登在苏丹被杀死
1885年1月26日,苏丹“马赫迪”起义军攻克首都喀土穆。英国苏丹总督理查·乔治·戈登,在总督府内被起义
美俄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很大, 俄罗斯为什么对美国的战略威慑仍然有效,究其原因主要是三条:
一是有一支足以平衡美国的战略核力量;二是俄罗斯有使用军事力量的坚定意志;三是领导人强势的决策风格。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俄美对抗,对中国虽然客观上有一定的益处,但是不能搞短线操作。这一次我们看到西方舆论也好,包括一些智库特别强调中国在这场斗争中比较有利。
美国安全上对我们防范的围堵和压力还是在增大,俄罗斯也受到美国这样的压力,中俄走近在客观上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有共同的客观因素在推动。但是我们要把握住主要矛盾,把握住我们主要的发展目标,像习主席讲的要看准、看透、看清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演变的趋势,不能搞短线操作。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从军事角度来讲,借鉴俄罗斯跟美国的这场斗争,要增强我们军事战略威慑的可信度。提高战略威慑的可信度,这对抗击霸权压力,维护国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来俄美冲突对抗的激烈程度,很多时候比中美对抗程度要激烈,俄美对抗的军事色彩有的时候比中美更浓,更明显,这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危机中看得非常清楚,美国海空军力量都进入到黑海, 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它是稳定的,没人相信俄美之间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心里都有底,美俄不会直接打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俄罗斯能平衡美国的战略力量。美国人从来不怀疑在条件特定的情况下,俄罗斯敢于使用军事力量。但美国却怀疑别的国家的战略威慑的可信度,这不仅是实力的问题,更有战略意志的问题。
过去我们军队战略威慑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抗美援朝之后,我们没有原子弹,但毛主席多少次讲美国怕我们。可以说当时是很令对手畏惧的。
在越南战争中也是这样。现在是否仍然如此呢?这里就有一个战略威慑可信度的问题。如何提高战略威慑的可信度,关键是让对手确信有一支时刻准备打仗、而且能打胜仗的军队。一个国家对战争准备的认真程度,是构成威慑可信度的重要条件。
美国的军队向来是以超前设计战争著称,为此不断提出新的作战理论概念。从美军对未来战争的设计中,有一点值得关注。美国的战略研究智库对中俄军队的作战构想向来有很大不同。
美军提出“反介入、反拒止”作战的概念,论证“空海一体战”的构想, 基本上是为中国军队定制的, 而“空海一体战”的要害是设想打击中国境内的纵深目标。
但美军研究与俄罗斯军队作战,从来不敢这样去思考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有一支平衡美国的战略核力量, 更重要的是美国从来不怀疑俄罗斯使用任何军事手段的决心和意志。有人经常将长期的和平环境视为导致战备观念淡化的原因,其实这个道理讲不通。
欧洲不少国家如瑞典、瑞士、奥地利等,长期奉行中立政策,已经数百年没打仗,但国民的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军队的战备水平并不低。二战后日本的军事力量从来没有直接参战,军队不叫军队而称自卫队。但是,今天很少有人质疑日本自卫队的战备水平低,不能再打仗,这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
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能打仗、打胜仗的行动做出来的。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一旦形成,对维护国家安全、遏制和打赢战争具有重大作用。
对中国这样一个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大国来说,战略威慑的可信度、可靠性,是抗击霸权压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从何而来?如何才能让对手不敢铤而走险,不敢轻启战端?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这场博弈, 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原则,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