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 西沙“1.19”海战打响
1974年1月19日,“1.19”西沙海战爆发。南越海军3艘驱逐舰和1艘护航舰主动向驻防的中国海军舰艇发起进攻
软硬结合相得益彰
需要明确的是,投资于发展软实力并不否定发展军事力量或投资硬实力的必要性。实际上,软实力必须有硬实力做后盾,就像银行贷款必须有基本的财务偿还能力作为后盾一样。一些目标(可以想到的是打败“伊斯兰国”)在没有动用一定武力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然而,硬实力并非对于完成每项使命都是适当的。在一些情况下,动用硬实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使威胁的严重性大大加重的不良后果。一个例子就是打击暴力极端主义:虽然武力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过度使用武力可能会使极端组织更多、更容易地招兵买马。同时,通过非军事手段,削弱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可以最为有效地实现和平目标。
大多数军方领导人会同意成为软实力的最坚定支持者。一般而言我也认为他们是这样的。不久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被证明是最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他与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起要求为外交与发展提供更多资源。退役陆军上将詹姆斯·马蒂斯在2013年3月对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表的讲话同样措辞直截了当:“如果不为国务院(海外活动)提供充分经费,我就需要购买更多的军火。”
在承受财政压力和陷入极度的党派分歧的时候,重振软实力战略是否可行?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社会上的常识表明,共和党把持的国会将削减经费,但我的经验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在外交政策方面拥有丰富专门知识的政党领导人--仅举几例,就有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林赛·格雷厄姆(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人),以及众议员麦克·索恩伯里(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人)和凯·格兰杰(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人)--他们是了解软实力思想精髓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国际主义者。许多财政问题上的保守派已经认识到,非军事战略可以成为推行美国国家安全目标和避免动用地面部队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捷径,尽管他们要求提供这种战略能带来投资回报的证明。
注重软实力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家安全挑战十分匹配。在当下,美国及其盟国必须应对迅速演变的意识形态挑战,建立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所组成的联盟。无论威胁是打击暴力极端主义还是扭转日益加重的专制主义趋势,这种努力都要求具有道德目标、一种强烈的共同价值观意识,以及由跨越各领域和各种问题范围的关系所组成的广泛网络--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成为美国的强有力手段。但是,它们将要求美国发扬用在硬实力上的相同勤奋精神来加强自己的软实力“武库”,而这将要求美国维护自己的道德权威。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