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 “皖南事变”爆发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和三支队共9000多人,北上到达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7个师包围袭
于是,地理因素成为了新型水下能力兴起的原因。但这并不仅只关系到所监管水域的绝对值,不是吗?这还关系到由航海地形所决定的固定法则。船员到哪才能找到敌人,或者怎样监控调节航运流?无论配备哪种高端的硬件,也没有哪支海军是“无所不见”的。纵观历史,找到船只的最佳地点一是始发港,二是目的港,如果能预先知道的话,或者是船舶从一处到另一处所必须集中通过的主要海峡。
例如,在东北亚,就有通道穿过东海和西太平洋间的漏斗状东西向琉球岛链,进入一条狭窄的路径。这条路径很适合监控或者是封锁——相对于在开放海域寻找敌人来说。同样,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也将南海和印度洋的航运围成了狭窄的航运线。
在这些地理节点部署无人潜航器可以扩大美国的存在,还能提高那些因为太小而不能随时随地航行的小舰队的警觉性。这种守卫——特别是如果技术允许,可通过远程操作来进攻——将会支撑起舰队行动、海上拒止、海洋封锁等等任务,控制住重要的海洋航线。一个世纪前,历史学家朱利安·S·科比特爵士划分了海军的基本功能。在他看来,海军的意义存在于抗拒强敌的制海权,夺取制海权,而且一旦得手后还要利用制海权。这不失为一个体现无人潜航器的贡献、衡量其在舰队中成功与否的好方法。
例如,潜艇仍然是出类拔萃的“海上拒止”平台。当美国及其盟友的水面舰艇集合了足够的战斗力量来赢得制海权时,潜艇可以渗透并严重破坏敌人控制的水域。无人潜航器可以充当水下舰队的“眼睛”,久而久之,就能扩大攻击潜艇所搭载的鱼雷的有限射程。一旦开战,无人潜航器可以向前推进舰队的防御边界,如果与其他传感器密切配合,及时向指挥官汇报周边环境,就能消除海湾里的水上水下威胁。无人潜航器以游击舰队的形式行动,防卫水下侧翼,协助完成作战态势图,这就是不小的成就。
一旦美国及其盟国的海军控制了争议水域,无人潜航器仍然还能发挥它的作用。赢得制海权,就可以享有控制航运、封锁敌方海岸和地面部队等等特权。例如,在两栖运输舰向海岸运送陆战队员或士兵之前,濒海战斗舰可能会部署无人潜航器先扫清雷区。为防止敌人在公海的威胁,无人潜航器也能监视航海关键点,帮助海军实施海上隔离。简而言之,无人潜航器可以成为舰队的新式主力武器。
因此,文章认为无人潜航器的进展在技术上可行,朱利安爵士的地理信息指南关乎海洋战略。无人水下武器会是治疗“囊中羞涩症”的灵丹妙药吗?恐怕不行。但是无人水下武器值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