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 “皖南事变”爆发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和三支队共9000多人,北上到达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7个师包围袭
对立性批评迫使我们思考
公方彬
前些天,笔者在《环球时报》发表短文《徐才厚动摇不了我军的精神大厦》,其间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批评。有人认为我把徐才厚贪腐认定为“世所罕见”,影响军队形象;也有人发博文,洋洋数千言,批评我淡化徐才厚的危害。如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轻易表达意见。而这些对立性批评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批评和怎样面对批评。
首先,该怎样去批评?有两个基点很重要,一是理性,二是建设性。人人都喜欢批评,这会让人产生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感觉。但失去理性的批评,无异于愤青式发泄,久而久之形成不良心态,看不惯一切,甚至反政府、反社会。如果由个体演化成社会“传染病”,批评就异化为社会破坏性力量。所以,虚拟世界的批评也不是没有边界的。
强调批评的理性,大多着眼政治批评或社会批评。上面提到的博文,作者由对我的批评延伸到全面否定人民军队和军队政治工作,这种批评要求高度理性和客观。看文章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怨恨情绪,把眼见看作规律,无疑犯了科学分析之大忌。
其次,该怎样对待批评?不管愿意与否,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中国已经进入公权力成为“靶子”和“出气筒”的时代。因为,中国大众已经由感恩心理转变为纳税人心态,后者的最大特点是优越感与权利感并存,这很容易表现为社会批评,特别是对公权力的批评,这也是西方社会老百姓天天骂政府的重要原因。此外,网络也为大众批评提供了平台,同时放大了批评声音,等等。
批评只要在理性和秩序范围,一般会取得积极的效果。最近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冤案平反,与网络批评有关。如火如荼的反腐运动,更建立于人民群众的批评之上。从实践看,党和政府是虚心接受批评的,这很合逻辑。
我们的一些政府机构、官员必须改变观念,避免每遇批评,尤其尖锐批评,哪怕良药苦口,一概视为离经叛道,甚至怀疑“西方资产阶级猖狂进攻”。如此只能是政府层层设防,形成了一种新的“官民对立”现象,把人民内部矛盾夸大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多大的包容度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多元并存的网络空间,作为掌握公权力者,如果观念落后、思想僵化,不创新理论掌握真理,而是鸵鸟心态,只能自我矮化。所以,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创新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强调“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这是富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允许别人的合理批评,这或许是我们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作者公方彬 是国防大学教授)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