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总师:新战机颠覆雷达探测与反探测原理

2014-12-15 09:40:42 发帖人:亦非 参与评论()人

歼20总师:新战机颠覆雷达探测与反探测原理

新华网消息(记者刘济美):出自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战斗机大都以“龙”系列命名:“猛龙”、“枭龙”……这些名字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每一个的诞生都推动着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每一个都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每一个也都成为中国战斗机家族中的传奇。

采访过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的人,无一例外都想与这位铸“龙”的人还有他们的“龙族”合影,但是,因为保密的原因,很多“龙”仍不为世人所知。

我的大学

1978年,父亲将只上了一个月高中的杨伟喊出了课堂,激动地将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交给他:“儿子,你被大学录取了!”那一年,杨伟只有十五岁。由于色弱,杨伟填写的前六所大学都不能录取他,他只能在“枯燥”的数学与力学之间选择自己将要从事一生的职业。对于一个梦想成为飞行员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杨伟的第七个志愿是西北工业大学。当时,他并不知道空气动力学专业究竟要研究什么,然而,母亲的一席话激发了杨伟对这个专业的向往:“这可是钱学森、周培源的专业,你去学这个专业不得了呀!”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这个专业汇聚了中国最顶级的师资力量。

大学期间,在杨伟和同学们眼中,谁理论“玩儿”得越深谁就越有水平。凭借着数学方面的天赋,他追求将数学公式写得非常“漂亮”,将计算算得更加精准,将力学与控制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晨5点,杨伟就坐在教室里,一边嚼着饼干桶里隔夜的玉米面饼,一边“啃”着课程规定之外的《数学分析》。这时,他早已完成了规定的《高等数学》的学习。

在研究生阶段,杨伟的追求逐渐发生了变化,他选择了偏重于工程的飞行力学专业,这种由理论到工程的转变影响了他的一生:“工程设计需要不断地去挖掘产品的内在本质,还要考虑怎样把各专业综合在一起体现出整个产品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工程比纯理论研究更具有挑战。”

此间,杨伟也有机会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实习,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当时中国飞机设计的现状。“设计室就在一栋二层的木楼里,是国民党航校的旧址,总体室在二楼,整张桌子上铺的都是图纸。”当时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正处于概念竞争阶段,“所里的人都称它为‘新歼’,而我们这些学生是被严格禁止接近该项目的。”

这是杨伟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从事飞机设计专业的环境与国家发展的现状,条件虽然艰苦,但神秘的“新歼”却让他产生了向往:“我一定要参加到这个项目中。”

“猛龙”的成功首飞,证明在飞控技术领域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作为飞控系统总设计师,杨伟也成为我国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与开拓者。

既然选择就要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歼击机的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国家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开始服役,而我国空军主力机种还是第二代。

时任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高倬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参观我军军演。当时我就想,我们航空人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三代机。”

1985年,年仅22岁的杨伟走进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此时,“新歼”也有了正式的名字——歼-10,后来被称作“猛龙”。

作为当时设计所屈指可数的研究生,人事处的领导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想把这里当跳板,还是要干一辈子?”杨伟说:“我是千方百计争取后才被重新分配到这里,怎么可能把这里当跳板?!”

几个月后,杨伟成为“余度管理与可靠性”专业的组长,这个专业就是为研制“猛龙”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而专门成立的全新专业。“我们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突破第三代战斗机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杨伟解释说,“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猛龙’总体设计方案的成败。”

 2 3 4 5 6 下一页
  • 渔民渤海湾捕获重100余斤巨型“怪鱼”
  • 俄特种部队训练视频曝光 AK家族新锐亮相
  • 金正恩满身雪花视察潜艇部队 再看食宿条件
  • 运8在委内瑞拉简易机场自如起降
  • 美舰载激光武器波斯湾秒杀快艇
  • 两名哨兵零下32度冰面掰腕子
  • 俄士兵自制武器吓傻敌人:木枪木炮雷人
  • 美国防部长穿防弹衣突访伊拉克
  • 极限运动者悬崖上的人生最后一拍
  • 中国81岁老太澳洲玩高空跳伞惊呆游客
  • 广西特警发酷炫宣传照 堪比电影大片
  • 哈萨克斯坦陆军训练 火炮发射场面震撼

战史今日

12月15日 黄维兵团被解放军歼灭

1948年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将黄维指挥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