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意即不再与贫穷、落后的亚洲国家为伍,而要与文明、发达的欧洲国家为伍。而现在,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而中国人依然要与朝鲜、苏联(俄国)和伊朗为伍,无法摆脱“亚细亚主义”的窠臼。
十九世纪末期,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产生摩擦,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战前的一个小插曲是日本人对中国强大的海军力量感到恐惧,明治天皇带头削减皇室经费,每年向海军捐助30万日元,各王公大臣随之纷纷慷慨捐款,所有官员大幅减薪,国民们也都节衣缩食,将钱用于建设海军。同一时期,中国的慈禧太后将征集来的海军经费用于兴建宫殿,因此在北京有了富丽皇堂的颐和园。不久两国开战,虚有其表的中国舰队即被日本舰队打得大败。
据日方随军记者、作家木田记载,当时他发现中国军舰上打来的炮弹里面竟然没装炸药,因此中弹多发的“松岛”号、“吉野”号、“浪速”号得以死里逃生。当在海战中取胜而士气高涨的日军攻入中国领土时,北京城内外正在锣鼓喧天,张灯结彩,为慈禧太后庆祝六十大寿。1895年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获得大量的赔款,并割占了台湾,从此成为国力超过中国的亚洲第一强国。正如二十世纪初美国人那爱德所言:“中国人爱贪小便宜”,大有大贪,小有小贪,全民腐化,谁都不须为国家民族负责,国家是皇帝一人的。
日本人对打开国门的佩里崇拜有佳,没有佩里就没有日本进步。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俄两国冲突加剧,俄国人想占领朝鲜甚至日本,以夺取太平洋上的不冻港作为出海口。日本也开始感受到俄国的威胁,于是进一步扩充军备,准备和俄国开战。同一时期,中国的光绪皇帝和一群知识分子进行了维新变法,想走一条日本式的道路,但在守旧势力和新派系的反对下失败了,中国失去了成为君主立宪制民主国家的机会,为后来的暴力革命埋下了定时炸弹,也成了滋生军阀混战的土壤。
然而,日本人也经历了惨痛的发展盲区。二十世纪初,又爆发了一场规模远远超过甲午战争的日俄战争,日本军队踏着中国东北黑土地上的积雪,迎着沙俄军队的机枪冲锋陷阵。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日本伤亡50多万人,国内一时只剩下老弱妇儒。这场战争让日本消耗了所有《马关条约》赔款,(显然中国人把日本崛起归功于马关赔款并不准确)。女诗人谢野晶子的作品《哀叹在旅顺口包围军中的弟弟》,写出了这场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是,随着日军攻陷旅顺口、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在对马海峡全歼沙俄舰队,原本已经厌战的日本国民们又被鼓起了继续进行战争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