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中龙头山老街,所有老旧建筑几乎全部变成了废墟,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龙头山供销社三层木楼巍然屹立,只受了一点点“皮外伤”。
都说缘于善心的捐款乃是一件“幸福的烦恼”,仅据我个人自小学时起的捐款经历而论,如此这般批判性的见解大抵亦贴合我在潜移默化中所滋生的感受。下到学校支持希望工程的例行捐款也好,上到为救助某位同学而解燃眉之急的筹集治病钱也罢,若是捐款的时候一位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同学只是悻悻地捐三两块,换来的往往是旁人对其小气吝啬的冷嘲热讽。
可是但凡有哪位同学当真掏出一张一百块塞进那昏暗的捐款箱内,可以预见的却又总是老师同学一声叹息后的摇首耸肩,旋即他们会不痛不痒地念叨:“捐款根本没必要攀比,炫富的心理可不能有。”进而言之,再平常不过的捐款竟能使得一位学生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而旁观者更会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捐款的简单初衷并迷失了体味捐款者心意的襟怀。
试想日常生活中我们眼所能见的学生捐款已是这般复杂微妙,更何况国际社会对菲律宾救助的暗潮汹涌,英国《每日电讯报》首先断章取义地误读了中国政府对菲律宾救助仅有10万美元的讯息,直言作为地区超级大国的中国自损形象,相较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对菲律宾动辄千万美元的援助,甚至不足援助额的百分之一,更声称中国并不值得乐观地给予信赖。
而美国《华尔街日报》则随后与《每日电讯报》遥相呼应,故意抛开了台风“海燕”亦使得中国300余万人受灾的事实,刻薄地挖苦了中国在人道主义及菲律宾的私人恩怨两者之间愚蠢地舍本求末,俨然捐款数额的差距便已经决定了中国相比欧美国家的卑微渺小。于此且借用美国《纪事》网络杂志的一席话:“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很有可能会记住哪些国家更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