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诸多国际事务中,国内诸君有两个明显的指导思想:一是亮钱包,二是显肌肉——只要咱们俩好,钱的事好说;你不跟我好,我们可是不怕打架的哦!
作为援助国,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今天,积极履行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通过提供人、财、物和技术帮助为全球约100多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6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对外援助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在共产党建政前30年,中国面临因东西方世界对立而造成的战略上的压力,为突破相对孤立的困局,向越南、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洲广大的正在争取经济上解放的新独立国家伸出援手。这个阶段的中国对外援助,多采取较为直接的提供人员、物质和成套项目帮助的形式,其中无偿援助占居较大比重。
改革开放后,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私有化道路,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和东欧改旗易帜。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出现较大变化。首先,意识形态色彩淡化,无偿援助在全部援助中的份额下降;其次,援助方式多元化,逐步形成包括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等多种援助方式;再次,援助资金的来源不再单由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变得越来越重要;另外,受援国虽然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其分布更加广泛,全球161个国家从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受益。据2011年《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披露,从1950年到2009年,中国累计对外援助总额为人民币2562亿元。
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对外援助大国。其对外援助的历史较为悠久,经验也相当丰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就已经开始实施对外援助的外交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援助形成规模。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重建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对外援助法》。这是美国对外援助制度化的开始。自此,美国建立独立机构“国际开发署”,统筹政府各部门对外援助事宜。根据《对外援助法》,美国确立了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以及优先目标,并在对外援助实践中对受援国要求履行诸如人权方面的政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