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四川留学生身上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与变迁呢?今年本报全球追访的翻译也就是美中国际的特派专员katie,是个成都妹子
余叔叔,中国某高校教授,1992年赴美交换访问两年后,爱上了美国的生活和学术环境。在90年代,自费到美国留学还是非常少的,所以为了给自己在中国的儿子一个到美国读书的机会, 他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留在美国。但由于在美国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靠打黑工为生。
余叔叔在美10年,在赌场里发过牌,在餐厅里送过外卖,在装修公司里铺过瓷砖地板。看着一个曾经受人尊重的大学教授,被美国的生活打磨得那么憔悴,我心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而他不惜代价的目的,仅仅是“为我儿子”。拿到美国护照的第二天,余叔叔就买了回国的机票。
90年代的留学生,如今大多成为了中国海归群体的中流砥柱。他们吃过苦,受过累,也比很多的新兴留学生更懂得珍惜。但大部分的人还是选择了把家安在海外,主要是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毕竟是当初他们出国所抱有的最重要信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