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甲午战争反思是对中国人帝国情怀的挑战,清末宪政失败却导出了另个尴尬---中国人不适合欧美的多元政治体制文化,乃至跟着俄国十月革命走上了新帝国体制。
当然,你可以举出无数例子反对这种看法,但直至《尼布楚条约》签订时,中国当时是人口最多版图最大的国家,至清朝覆灭也依然是人口最多和版图最大的国家之一。如果从中国各个封建王朝对比中看,就如欧立德先生所讲,“乾隆是中国现代性的创始人”,这种现代性成为中国人认同国家版图的心理基础,并非虚言。你不能用美国华盛顿来否定乾隆,如果华盛顿是一位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他为了保住自己小部落的统治权也不会搞宪政,即使华盛顿本人作为一个大地主当初也一力反对多党制,这是历史局限性。当今中国历史研究太多人搞“穿越”,结果失去了历史研究的本意。
回过头来,我们看更远一点,蒙古帝国与满清帝国之间有很大关联,而这段历史把俄国与中国都放入了这个历史框架中,这产生出一个命题:“中国与俄国民族性的比较”。许多西方人很奇怪,为何中国和俄国人有许多相似的民族情结,比如,统一帝国情结就是最突出的例子,还有集权专政意识也是如此类似。这实际上都是蒙古人给中俄两个民族遗留下来的。西方有它自己的封建体制环境,以多样性呈现,相互竞争却不相互消灭,这是城邦文化的特征,但蒙古草原文化不是这样的,古代蒙古部落群讲的是集权统一,草原就像无边际的大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任何权力分割和相互制衡的安排都非常脆弱,这注定了蒙古人内心的恐惧与血腥。
俄罗斯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他必须不断把领地扩大才敢躺下来睡,具有领土渴望的天性,这种天性超越了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中国文化历史中也充满着等级观念,同时中国历史上自然条件的恶化与灾难不断发生,周期性出现全国性流离失所的情况,人们有着强烈追求安定生活的心理,这与欧美的相对和平生活环境与宗教情结不一样,对于用集权维稳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正如洪承畴所言:国家需要安定,大清能够提供安定。结果就如大家所知道的,康熙与彼得大帝各自创立了自己国家的现代性,这两个帝国在维稳和扩张中度过了近三百年,至今依然坚守着这种帝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