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时拍些有个性的毕业照,本无可厚非,然而,黑龙江一所大学的毕业生毕业照却拍得有些出格,他们扮成文革红卫兵的模样“批斗”同学。
我问几个历史老师——可别小看这些老师,他们是本人所在的这所老牌省重点中学(现在与时俱进改叫“省示范学校”了)的中流砥柱,个人素质与教学水平在山西省均处于一流水平——在课上怎么讲“文革”。有的说,课时紧,“文革”只是一小框内容,一节课上只能提几句;有的说,高考很少考这部分内容,讲了也无用;有的说的更绝,“文革”就是打打杀杀,没什么讲头。
当我问他们可看过关于“文革”的一些书籍,这些具有大本甚至硕士学历之师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不单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凌志军的《历史不再徘徊》等反映文革的书没看过,就连席宣、金春明著的《“文化大革命”简史》这种普及本也没看过。怪不得“文革”没讲头,以己昏昏,能有什么讲头呢!于是,长达十年的大动荡在共和国历史上就这样被人为地无限缩小和隐蔽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由于没有在学校里得到足够的教育启蒙,对文革只能是淡忘,或者曲解。大学生把 “文革批斗”作为有个性的毕业照,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这种淡忘罪恶历史的教育,可能官方自以为得计,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掩耳盗铃的教育正在并且已经结出了苦果。随着网络的兴起,一些人把那个年代表面上得以遵循的公平和公正当成了共识的价值追求,为“文革”翻案的声音开始出现,甚至还有一些人利用微博等自媒体宣扬“文革”的种种“进步和积极作用”,有的还主张现在需要的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只有他才能领导一场文革,来彻底反腐,打破既有的利益垄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