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总理莫迪的就职仪式异常热闹,除去宿敌巴基斯坦的总理专程前往,来自达兰萨拉的客人、流亡藏人头目洛桑森格也引来外界侧目。
事实上,仅就莫迪在就职仪式上邀请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Nawaz Sherif)参会一事来看,已经可以发现莫迪虽有志向要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但他的第一要着还是集中在南亚地带。对于印度军方来说,巴基斯坦是印度头号威胁的观点已经随着反恐战争的打响而有所调整。
在美军即将于2014年彻底撤出阿富汗的当下,阿富汗塔利班穿越开伯尔山口,从兴都库什山沿着帖木儿和莫卧儿帝国的轨迹渗透进印度已显得大有可能。曾在孟买恐袭事件中损失惨重的印度当局无疑会因此坐立不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与中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的接近,也显示出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并不会太糟糕。这也让流亡藏人的头领于莫迪就职典礼上的出现显得更有几分象征意义。
作为政客而言,“言行不一”早已成为一种必修的功课,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反华与否并非和家言论直接挂钩。这一情况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小布什等人身上最为突出。他们竞选时及刚上任时,都是带着对华强硬的态度,可两人在卸任后已总被指责为“亲华”与“对华太软弱”。
外界有观点认为,快速的把“西藏”、“人权”等敏感“中国牌”甩出来已成了一种必备的战术,有经验的政治家甚至可以借此调整具体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火力侦察”。
其实,单就莫迪的施政意向而言,他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保持了和中国企业的长期接触,自2001年的大地震后,此前独步全印度的古吉拉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打击,该地区的奢侈品业、钻石业和盐业损失惨重,用于出口的海港也面临重创,致使往年从该地转口的印度大豆出口大受影响。莫迪自2002年接手古吉拉特事务后,便不得不在招商期间将中国的陶瓷和制冷设备、日本的汽车和德国的轮胎带进来,使之为该地区的“特别经济政策区”服务。这种招商引资的效率也使莫迪长期以来在中国新闻中是一个经济相关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