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教育的一个痼疾是重视言传,忽视身教。而现实社会,功利当道,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成功学泛滥,大官大腕大款成为人们骨子里认同的奋斗目标
朱镕基把突破口放在“菜篮子”上。他分析,交通堵塞、住房紧张都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欠账,是爆炸性问题;修路、盖房难度太大,都不是一年两年能办好的,但“菜篮子”是老百姓天天够得着、看得见的。“说来说去,只有副食品工作多少具有一定的基础,有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善。这件事关系到千家万户,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办好了,就可以振奋上海的士气,让市民看到市政府还能干点实事,其他的事情才比较好办。”
1988年6月,朱镕基在和复旦大学师生座谈时,详细阐述了搞好“菜篮子”的一系列思路。“我们要把所有菜场统统开起来,让农民进城,小贩也可以进菜场,让国营菜场、集体菜场有个竞争的对手。另外,要鼓励他们去搞食品加工,把储存、保鲜搞好……我们还要调整食品结构,1斤猪肉要5斤饲料粮,1斤鸡鸭只要2斤饲料粮就够了。鸡鸭靠郊区完全能自给自足,而猪肉有四分之三要从外省调运进来,鸡鸭的营养又比猪肉好,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家禽,改变一下食品结构。”
与“菜篮子”密切相关的还有物价问题。“我们得人心,就是抓了‘菜篮子’;要是不得人心,就是‘菜篮子’涨价。”当时,上海的物价问题比其他省市更有压力。“原材料涨价,群众感觉不到,谁也不要吃钢材,也不穿棉花。上海的产品主要是消费品,一涨价就不得了。”
在物价问题上,朱镕基分析得很细:“菜篮子”和19种工业必需品,价格必须稳住。他知道酱油从两毛多一斤涨到五毛多时说:“这个怎么得了!”相反,针头线脑这些本小利微的小商品,必须涨价,再不涨价就没有货了,生活更不方便。他知道街头没有发夹子卖了,马上要求去查一下怎么回事。朱镕基曾奉劝上海商人在企业经营中要学会“决千金者不计锱铢”,但在老百姓的物价问题上,“为大政者”却必须“毫厘皆知”。
“住户搬进去一年后才算真正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