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名为《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的分析文章中称,“几乎所有的干货都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路透社、BBC等英美媒体挖出来的,它们的报道真正对马来西亚形成了压力。”
新闻角力背后是国力的较量
“失联客机是马来西亚的,乘客最多的是中国人,而掌握信息最多的看来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飞机发动机制造商数据显示,飞机失联后仍继续飞行4小时。路透社报道,飞机在雷达上消失后仍有卫星接收到微弱信号等消息。都直接推动了事件调查出现卫星与飞机之间的最后一次通信为3月8日8时11分。
当中国发布高分一号卫星在印度洋南部海域观测到新的疑似漂浮物时,在珀斯的中国记者甚至被外媒记者围堵,打探消息。中国军机在搜索区域发现疑似碎片目标,中国媒体实现全球首发,被西方主流媒体署名转载。这些细节印证了马航信息搜寻大战背后的逻辑——媒体消息落后于人,真正的问题是实力问题,是新闻竞争的表象下综合国力的较量。
新华社文章指出,失联客机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发动机生产厂商是英国罗罗公司,发送电子脉冲信号的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其主要部件由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提供,而接收信号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部位于伦敦。
相比享有“匿名消息源”的美英媒体,当中国记者费尽周折联系上波音公司和罗罗公司,他们面对中国记者的追问却三缄其口。对西方媒体而言,获取这些本国机构的信息,实质上是“本土作战”。同理,当中国卫星(600118,股吧)、中国军机有所斩获时,主动权也自然转到中国媒体手上。
“危机事件,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一位西雅图航空领域专家表示,“希望这次事件让中国能有个基本判断。”虽然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有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马航事件再次凸显这个尴尬事实。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知耻而后勇,或许是这一事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