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以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将始自1976年的全面禁止出口武器政策全面颠覆。
相比之下,日本的导弹产品倒还说得过去,特别是技术难度不高的反舰导弹和新近装备的防空导弹。不过即使这些武器,也不能避免日本武器的另一个软肋。
买不起的日本造
质量上马马虎虎的日本军火,在价格上却是毫不含糊。随意从日本防卫省的预算中挑选几个数据便能看个大概:2013年日本自卫队采购6949支自动步枪,预算19亿日元,每支步枪大约需要1.6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性能更好的解放军95式自动步枪的采购价格不到日本步枪的一半;同年采购14辆10式中型坦克,预算139亿日元,单价折合美元近1000万,两倍于同时期中国MBT2000坦克的出口价(性能上反倒是MBT2000更加优秀);同年采购的一艘常规潜艇预算547亿日元,约合5.27亿美元。相比之下,包括各类售后服务和维修在内,德国最先进的214型潜艇的出口价格也不到5亿美元。
高价格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日本本土劳动力成本高昂,武器研发耗费原本就高;二是日本工程师向来有用高技术解决低技术问题的工程传统,在武器上使用许多不必要的高成本、高技术零件,导致成本攀升;三是日本武器的产量很少,生产线建设等费用分摊在采购经费上,推高了武器的价格。
日本这些性能平平的武器,需要的价格要数倍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种装备出口,显然毫无竞争力,不可能获得买家的青睐。虽然日本提出将对别国的援助直接转为军事援助,以帮助受援国采购武器装备,但2012年日本对外援助实际为106亿美元,即使其中有部分军事援助项目,面对昂贵的日本武器,其采购规模也十分有限。更何况日本大多数ODA只是贷款,对于经济不发达的接收国而言,用贷款购买质次价高又不亟需的武器,将使他们背上更加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