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日前发表文章,题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中日关系。作者季绍斌。文章如下:
这位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日本作家将狂热的民族主义比作“安酒宿醉”,“这就如同人醉在安酒(日语中指便宜的酒)似的。安酒只需几杯就会让人烂醉,血涌上头。言语聒噪,行为粗鄙。逻辑变得简单化,反复自我中心的念头。但一夜吵闹天亮之后,仅剩头痛欲裂而无它。”
中国作家阎连科于2012年10月初为《纽约时报》旗下的《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撰文,赞扬村上春树的文章“带来了对话的契机”,认同村上用“安酒之醉”来比喻领土争端煽动国民感情的危险性,“如果知识分子的理性不成为这个国家、民族今天和明天社会发展的脊梁,那么,悲剧和陷阱,就随时会出现在民族和百姓的脚下。”
村上春树和阎连科都认为“文学与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纽带”。持有相同看法的人在两国并不少,问题是他们的声音在热烈的民族主义言论中显得太微弱,难以成为民意的主流。这正是两位作家所警惕的“安酒之醉”。
当村上文章见报时,我正好在东京。《朝日新闻》在日本五大报纸里面最为“自由、进步”。《朝日新闻》在封面介绍“村上春树寄稿”本身就对舆论构成一种影响。比如,我在日本见到的学者与青年学生大都认为“村上的观点是对的,现状就是如此”。
然而, 在情绪化的大众舆论面前,“理性”两字就像灰尘一样消失。当时中国主流舆论正陷入一边倒的“反日”,日本主流舆论也陷入一边倒的“反华”。“反日”与“反华”是相互刺激的,一方的“反”逼迫另一方更“反”。双方都主张对方应该先妥协,如此才符合己方的情绪和利益,就这样进入一种“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