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海军“361”号潜艇,“418”号潜艇,以及“160号”导弹驱逐舰分别失事,多名官兵惨死。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一旦出现失误,可能造成鱼雷搜索失败,甚至转向攻击母艇的严重后果。官兵们沉着应对,操纵鱼雷如灵蛇出洞般扑向目标,一举将其摧毁,创造了我核潜艇史上的又一个首次——成功实施鱼雷大转角攻击。
“怕死不干核潜艇”
艇员董福生,一直珍藏着一封写给爱人的“遗书”:“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如果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基地,这样的“遗书”比比皆是。因为,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要战胜敌人,他们首先要战胜自己,因此,他们的口号是“怕死不干核潜艇”。
在基地“○九广场”上(“09”是当年我国核潜艇工程上马时的代号,潜艇基地官兵就自称“○九人”),矗立着“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机电长孟昭旭的雕像。人们纪念他,是因为他用“堵枪眼”的精神守护钢铁巨鲸。那年,某艇执行远航战备巡逻任务,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顿时充满整个舱室。
反应堆舱内存在放射性物质,长时间进堆舱抢险无异于用血肉之躯“堵枪眼”,艇上10名共产党员组成抢修队,孟昭旭冲在最前面。进入堆舱后,孟昭旭很快确定故障部位,为了尽快排除故障,他把在堆舱内停留的时间限制置之脑后,不顾舱外战友的一再催促,一鼓作气排除故障。由于长时间拼命工作,透支身体,45岁那年孟昭旭就去世了。临终前,他反复说:“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我选择干核潜艇无怨无悔,死而无憾。”
每次驾驭核潜艇出海长航,对基地官兵来说都是一次生理极限的考验。那年初冬,一艘核潜艇悄然离港,一个“猛子”扎入深海,开始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试验。空气、水、阳光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可是,对于长航的官兵来说,这三样是最昂贵的“奢侈品”。时间过去50天,用水成了最大的难题,喝水定量,洗脸成了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