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到这个问题,正好我也思考过,特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的体制是举国体制,如果真的要办这事那中国市场早就没日货了。
这名女学生为何吃了自己原本不能食用的加入奶酪的什锦饼呢?文章称,实际上,这名女学生的班里有一个目标——午餐不能剩饭。女学生想为班里的目标作出贡献,在偶然有同学喊谁还要什锦饼时,就表示自己想要。剩下的饭菜没人爱吃,其他同班同学都不想吃。这名女学生可能是想“我一定要为大家作出贡献”,于是要了一个剩下的什锦饼。
日本街头的美女
作者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悲痛,同时气愤地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元凶就是不许剩饭的目标。作者在儿童时代也曾遇到相同的规定。只要身体没有不舒服,午餐就要一点不剩地吃完。这是为了消除挑肥拣瘦,摄入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当时作者强烈认为,如果饭菜没有吃完,就是对不起制作饭菜的人以及培育蔬菜的农民们。自儿童时代起,日本人就经常被提醒“要完全吃完”,并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
作者回忆称,有一次,由于肚子很饱,面包吃不完,就将一部分面包扔到了垃圾箱里。于是老师停止了讲课,开始寻找嫌疑犯。老师带着可怕的表情,不断向班里的学生怒吼。由于作者扔掉面包,同班学生全都受到牵连。从那以后,作者洗心革面,决心要忍着吃完所有食物。
文章称,日本人就是这样在承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学会集团行动。长大以后,这种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大。进入公司以后,宴会上也有很多规矩,不得不处处小心。比如让谁来说祝酒词,给谁倒酒等等。被这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肯定不仅仅只有作者一人。
文章称,住在这样的日本便会开始羡慕中国。80年代作者第一次到中国时,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小学并不提供午餐,学生可以回家吃饭。而且初中和高中没有校服(如今在中国,穿校服的学校已不在少数),学生可以穿便装上学。而日本的初高中则规定必须穿校服。学校经常会检查学生着装,着装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同学会被老师严厉批评。如果穿“奇装异服”上学,还会被其他同学欺负。